近日,上海浦东三桥小学2025年秋季仅招到22名新生,学校最终将这22人分为5个班级,师生比例超过1:1,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5年8月28日 金羊网)
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人口基数庞大,流动人口数量众多,按理说义务教育阶段学额不应如此紧张。然而,浦东三桥小学招生“遇冷”的背后,折射出人口结构变化与教育资源分配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尽管全国生育率持续走低,但上海这类城市原本凭借其人口吸引力,本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源压力。如今连上海都出现此类现象,确实令人意外。
22名学生配备23名教师,平均每位教师对应不到一名学生,这样的配置在全国范围内可谓“奢侈”。对学生而言,近乎“一对一”的教学无疑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培养,家长或许无需过度担忧孩子的学习和照顾问题。从教育质量来看,这甚至可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然而,从资源利用效率和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如此高的师生比也反映出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造成教师资源闲置和浪费。
近年来,由于出生人口持续下降,多地幼儿园、小学已出现招生困难,教师超编现象逐渐显现。例如,不久前山东临沂就曾出现小学教师转岗高中的情况,引发舆论广泛讨论。浦东三桥小学的案例再次表明,学龄人口减少已不再是局部或偏远地区的问题,大城市同样面临生源萎缩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教育政策必须回应的重要议题。尤其像上海这样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更应思考如何打破户籍限制,让更多非本地户籍子女享有优质公立教育的机会。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子女的教育需求也应得到合理关注和满足。
因此,建议上海在教育改革中进一步放开政策限制,逐步扩大公办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招生规模。这既是对劳动力贡献的认可,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强区域间教师调配和转岗培训,推动师资力量在学段、学科之间的合理流动,避免资源闲置和结构性短缺并存。
破解“学生荒”问题,不仅需要应对人口变动的短期策略,更需从根本上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建立更具弹性、包容和可持续的公共教育体系。上海作为教育改革的先锋,理应在这方面做出更多探索和示范。(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