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以十四年浴血奋战的悲壮历程,镌刻下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首次完全胜利。硝烟散尽,精神不灭,当我们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节点回望,那些在烽火中淬炼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依然是破解当代社会议题的精神密钥,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青年成长注入不竭动力。
爱国情怀是从“四万万人齐蹈厉”到“国之大者”的当代诠释。抗战时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杨靖宇将军腹中草根树皮里的赤诚,是“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全民动员,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的觉悟,在今天依然是破解“精致利己”“价值迷失”的精神良方。当代中国正经历深刻转型,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待破解,从驻村第一书记扎根乡村振兴一线,到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攻克“卡脖子”技术,再到青年志愿者奔赴西部支教,这些选择的背后,正是“国之大者”的当代实践。当个人奋斗融入科技创新、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当“螺丝钉精神”对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抗战时期的爱国情怀便有了新的载体,它不再是枪林弹雨中的冲锋,而是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
民族气节是从“宁为玉碎”到“底线思维”的现实映照。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的决绝,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当俘虏”的刚烈,诠释了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气节,这种气节,本质是对民族尊严的捍卫,对原则底线的坚守,在今天转化为面对风险挑战时的“底线思维”与“斗争精神”。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科技竞争、贸易摩擦等考验接踵而至,面对“芯片禁令”等技术封锁,中国企业以“自主创新”打破垄断;面对网络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青年一代以史实为盾澄清谬误,这些实践印证着,民族气节从未过时,它是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骨气,是外交官在国际舞台上“寸土不让”的底气,更是每个公民在大是大非前“站稳立场”的正气,正如抗战时期先烈用血肉守护山河,今天的我们正以专业精神与坚定意志,守护着国家的发展成果与民族尊严。
英雄气概是从“血战到底”到“攻坚克难”的精神传承。平型关的枪声、百团大战的硝烟,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种气概,在和平年代转化为面对改革深水区的“闯劲”,面对重大灾害的“逆行”,面对民生难题的“担当”。脱贫攻坚战场上,驻村干部用“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攻克了“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抗洪一线,武警战士以“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誓言,筑起生命防线;基层治理中,社区工作者用“磨破嘴皮、踏破门槛”的韧劲,化解矛盾纠纷。这些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与抗战英雄一脉相承的勇气,它不是鲁莽的牺牲,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担当;不是盲目的冲锋,而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英雄气概从未远去,它在时代的考验中不断淬炼,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精神利器。(山东省高密市委组织部:尹腾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