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蹭饭书记”蹭出“乡村振兴味”
时间 :   2025-08-25 12:5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志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河南“蹭饭书记”董桂林因手持饭碗走进村民家中,带着食材与群众共餐的系列短视频走红。不少驻村干部有样学样,或开展“上门做饭”,或变身跳舞主播,或与村民合拍段子……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宣介当地特产,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生动展现出接地气、能共情的驻村干部形象,也让大众真切感受到奋发向上的“乡村振兴味”。

乡村振兴的推进,呼唤“蹭饭书记”模式从个案示范转化为普遍实践。据《人民日报》报道,当前全国在岗驻村第一书记19.2万名、工作队员33万名。若这些驻村干部能将社交平台化作联系群众新纽带,把流量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机遇,借“饭桌工作法”拓宽民意收集路径,凭“助农直播间”打开产品销售通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化活力,那么乡村振兴的目标,势必会在众人携手奋进中不断实现。

不可否认,在乡村振兴实践中,部分难题依然存在。一些驻村干部遭遇“水土不服”困境,政策宣讲难以抵达群众心底,调研也是浮于表面,干群间客气有余、共情不足,始终存在无形的距离感。而“蹭饭书记”的“饭桌工作法”恰似破局良方,为主动打破干群隔阂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以贴近生活的方式,搭建起干群沟通的新桥梁。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项目资金的"硬投入",更需要干群信任的"软联结"。当驻村干部愿意蹲在灶台前吃农家饭、用方言土语唠家常,群众才会卸下心理防备,主动参与乡村建设。鹿邑县乡村振兴局2025年5月调研报告显示,董桂林所在范庄村在其"蹭饭"工作开展后,村民对政策的知晓率从45%提升至82%,村务参与度提高近一倍。这种变化印证了印证了饭桌上“小问题”关联民生“大关键”的朴素道理。只有干部真正"沉下去",才能让民心"聚起来",为产业发展、生态治理等乡村振兴举措扫清认知障碍,形成共建共治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的沃土,永远需要沾满泥土的双脚与贴近民心的情怀。“蹭饭书记”手中的饭碗,盛着干群关系的温度,更盛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从“蹭饭书记”身上我们看到,新时代的驻村干部不是高高在上的"规划者",而是卷起裤腿的"同路人"。当更多“蹭饭书记”走进灶台间倾听百姓心声,在饭桌上与群众共商发展大计,政策的善意将会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正如广袤田野需要雨露滋养,乡村振兴的征程同样需要千千万万驻村干部以"同吃一锅饭"的诚意凝聚民心,以"同耕一片田"的实干激活潜力,让希望的种子在乡土深处生根发芽,最终结出乡村振兴的硕果。(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