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向下扎根与向上生长:年轻干部基层淬炼的时代担当
时间 :   2025-08-21 20:2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姚莉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层峦叠嶂的乡野深处,熙攘喧嚣的市井街巷,构成了中国社会治理的最微观单元,也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最终落点。在这片沸腾的热土上,年轻干部的成长轨迹与国家命运的脉动深切交织。基层绝非仕途跳板,而是砥砺心性、萃取智慧的烈火洪炉——这里没有真空中的抽象原则,只有具体人的具体悲欢,以及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益格局。年轻干部欲在此间有所作为,非以过客心态敷衍了事所能成,必以“墩墩苗”的沉潜之功,“自讨苦吃”的担当之勇,方能在实践的惊涛骇浪中将自我锻造成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


“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可枝荣。年轻干部深入基层的首重之义,在于彻底破除“光环幻觉”与“学历傲慢”,完成从“旁观审视”到“主体融入”的身份意识革命。高校所授的宏观理论若不能在与泥土味的碰撞中激活,则终为无根浮萍。必须谦卑若小学生,将脚步沉入田埂,将身影印入农户,在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听懂乡音土语背后的真实渴望,看懂文件数字背后的复杂人生。这种“融入”不是技术性走访,而是情感共鸣与价值重塑的生命历程,旨在穿透报表迷雾,捕捉民生肌理的细微颤动,使决策灌注人间烟火气,如此方能避免“何不食肉糜”的现代性隔膜,奠定施政的伦理基石。


然而,徒有亲近性而无洞察力,易陷于事务主义泥沼。年轻干部的第二重修炼,在于培养“见树木亦见森林”的辩证思维,锤炼从庞杂经验中提炼规律的战略眼光。基层是矛盾体的聚合:历史遗留问题与新生风险交织,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制度诉求碰撞。年轻干部需学会在调解邻里纠纷中感知法治精神的落地难点,在推动产业项目中体悟市场逻辑与行政干预的边界。要敢于直面“棘手的善”,即那些无先例可循、无成法可依,却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创新挑战。通过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应急处突等实战考验,将感性认识升华为对国情、政情、民情的理性把握,锻造出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的高阶政治能力。


知行鸿沟的跨越,依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创造性执行能力,此乃年轻干部基层历练的第三重境界。政策精神与地方特性之间常存张力,年轻干部切忌沦为机械传达的“二传手”或消极等待的“观望者”。要成为积极的“转化器”与“变压器”,将顶层设计的普遍性要求与本地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创造性结合,探索出因地制宜的实施路径。这意味着既要有坚守原则的刚性,抵制“变形走样”,又需具备灵活应变的弹性,主动协调部门、动员群众、整合资源,在有限的条件下开拓最大可能,把政策的“良种”播撒于适宜的“土壤”,催生符合人民期待的“善治之果”。


最终,基层工作的终极考场是人心向背,年轻干部的第四重使命在于涵养“枝叶关情”的赤子之心,铸就对人民群众的骨血深情。一切工作成效的衡量尺度,非汇报材料的华美程度,而是民众脸上的笑容、心里的认同。要时刻警惕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诱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勇于解决那些“老大难”问题。须以清正廉洁为生命线,在复杂的地域人情网络中保持清醒,用公道正派赢得信任,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百姓福祉的增进之中,如此方能在离开时留下带不走的优秀制度与淳厚民风,完成从“外来者”到“自家人”的深刻转化。


基层天地,广阔无垠;青春岁月,壮志待酬。这段饱含艰辛与光荣的旅程,无疑是年轻干部政治生命与职业能力涅槃重生的关键熔炉。唯有将滚烫的生命热情注入现实大地,在与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中,才能获得超越小我的宏大意义,最终成长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内心的强国一代。这既是个人成长的必修课,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坚实力量。(南寨镇人民政府: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