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为基层减负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党员干部要坚持以“实”破“虚”,以实干赢得民心、以实绩护航发展,让基层这片 “沃土” 滋养出更多发展硕果。
亮“刀刃向内”之剑,斩断“繁琐链”,破除“虚”的顽疾。基层事务繁杂,每一项工作都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容不得丝毫虚假与敷衍。然而,形式主义犹如一颗“毒瘤”,严重侵蚀着基层治理的“肌体”,成为基层发展的 “绊脚石”。现实中,一些地方存在着工作流程繁琐冗长、层层审批耗时费力的现象,各种不必要的手续、报表、会议如同“枷锁”,束缚着基层干部的手脚。《若干规定》明确指出,要切实精简文件,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加强评估审查;严格精简会议,严控会议数量,控制规模规格,提升质量效率。为基层减负,就要敢于亮“剑”,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对这些繁琐事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要精简工作流程,优化审批环节,减少不必要的层级和程序,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要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虚功”,专注“实做”,不搞华而不实的 “面子工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破“因循守旧”之障,劈开“梗阻路”,激发“创”的活力。基层减负,减的是阻碍发展的 “负累”,增的是创新进取的 “动力”。在新时代,基层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挑战、新问题,若依然抱守旧有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必然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当前,一些基层地区存在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现象,习惯于按照老办法、老套路办事,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若干规定》的出台,为基层干部打破旧有束缚提供了契机。广大基层干部要勇于破除这些 “思维定式” 和 “行为惯性”,以创新为引领,积极探索适合基层实际的工作方法和模式。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要鼓励基层干部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为基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基层成为创新创造的 “热土”,以创新之举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基层工作新局面。
铸“为民服务”之魂,筑牢“信仰基”,彰显“实” 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然而,当前个别基层干部存在信仰缺失、宗旨意识淡薄的问题,把工作当成了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对群众的诉求充耳不闻,工作中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把“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深入基层一线,主动走到群众中去,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要建立健全为民服务长效机制,推动为民服务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彰显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让“为民服务”的旗帜在基层高高飘扬。(山东省梁山县委组织部: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