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在“一老一小”服务中体悟“三实”之道
时间 :   2025-08-04 17:5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孙汉青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树高千尺在根深,人行万里靠初心。两年前,怀着“到基层去”的信念,我离开校园,来到稻香弥漫的王太平村。从大学到村委会,从研究生到村支书助理,环境在变、身份在变,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如一。躬耕于“江北稻改第一镇”发源地的这片热土,我将信念融入实践,以脚步丈量民情,在服务“一老一小”的细微处,深刻体悟到基层工作的“三实”之道。


脚下沾泥察“实情”,深扎乡土砺初心

2023年7月,初到王太平村,热浪裹挟着麦秸的燥气扑面而来,村委会斑驳的院墙下,几位摇着蒲扇的老人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我,汗水已将新熨的衬衫黏在后背。“一个大学生能干啥?来镀金的吧?”这些疑虑,如同闷热的空气,萦绕在初来乍到的我心头。面对这个常住人口仅400余人、青壮年外流较大,还带有“空心村”特征的小村庄,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选调生,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在这充实挑战的乡土上落地生根?


答案就在脚下。我收起书卷气,沉下身子,在村“两委”和老党员的引领下,用最“笨”却最有效的方法——“铁脚板”丈量民情。整整两个月,我穿行于村里的大街小巷,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参与观察等方式深入了解情况……也学会了用“大爷大妈,最近忙啥呢”这样的家常话拉近与村民的距离。经过系统梳理,我对200余名留守老人、孩子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汗水滴落在田间地头,实情逐渐清晰:老人们渴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精神关怀、亲情陪伴,孩子们需要课业辅导、心理疏导、文化活动、资源链接。物质帮扶之外,精神和文化的需求同样迫切。由此,“服务谁、服务什么”的核心问题得以明确。


专业深耕出“实策”,精织服务暖民生

摸准了“服务谁、服务什么”,更要谋定“谁来服务、怎么服务”。面对资源有限的现实,我深知唯有精准破题、机制创新,方能激活乡村本土内生力量。在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我努力当好“穿针引线”人,向内“深掘金矿”,整合党员、乡贤、儿童主任、网格员、公益岗等本土资源;向上“善借东风”,积极对接街道民政、团委、妇联及第一书记资源;向外“广引活水”,链接高校社工专家、心理咨询师、大学生志愿团等专业力量。


面向“一老”,我们把服务送到心坎上,常态化开展亲情陪伴、爱心理发、健康检测、银龄摄影等活动。我们陪老人聊天、散步,一起包粽子、包饺子;定期上门测量血压血糖,开展爱心义诊、陪同送医服务;组织专场摄影活动,将“天安门”搬到村里,老人们盛装出镜,拍下幸福笑容。至今难忘那位95岁的老奶奶,当时给我说:“拍得真好啊,俺孙子打电话说看到我的照片了,怎么看到的啊?”其实是我们把照片通过微信发给了他们的子女,想以这样的方式让远在外的孩子知道,你们的父母在村里一切都好!


面向“一小”,我们为成长保驾护航。在寒暑假设立“小课堂”,开展学业辅导、“三下乡”文化科普活动,村委大院书声琅琅;在升学季架起“交流桥”,邀请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学生线上线下开展志愿填报辅导;在村里搭起“心理室”,引入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个案服务。尤为珍贵的是,我们精心孵化了1支村居自组织,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服务的暖阳得以持续照耀。


患难与共见“实心”,情义凝聚连心桥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最深的检验,往往在危难之际,最大的力量,总来自民心所向。2024年8月23日,那场牵动全村的爱心接力,成为我驻村生涯最震撼的精神洗礼,也是“实心”二字最生动的诠释。一场重病,将一个普通的村民家庭推入困境,高昂的治疗费用如同大山压顶。得知消息,我会同村“两委”召开紧急会议组织募捐,通知一经村大喇叭和微信群发出,我的手机便开始持续震动,从早上到深夜,50,100,200,500,1000……在外务工的村民深夜仍在转账,村委办公室里,老人、孩子们也纷纷前来捐款。其中一位村民说的话直击我内心:“不管姓李还是姓王,都是王太平的人,一家人的事就要一家人办!”短短2天,这个仅400来人的村庄,312人次参与,募集善款62350元。村干部红着眼眶感叹:“咱村没像现在这么团结过!”当我们将凝聚着全村深情的救命钱送到村民家中时,那一声声哽咽到无法成句的“谢谢……”,早已胜过千言万语。那一刻,驻村的意义变得无比清晰而厚重。这场自发的爱心涌动,正是“一老一小”服务深耕结出的民心硕果。那些曾接受过帮助的老人、孩子,从“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支部战斗力更强了,庄子更团结了,民风更淳朴了,村庄在2年时间接连荣获10余项荣誉。这份在患难中凝聚成的“实心”,让我刻骨铭心,民心是根,是魂,是党在基层最坚实的根基。


700多个日日夜夜,王太平村给予我的,远比我付出的要多,那95岁奶奶拍照时纯粹的笑容,那312双托举希望、汇聚大爱的温暖手掌,那回荡在村庄上空、凝聚乡情的声声“一家人!”,早已化为我心中永恒的坐标,烙下最深沉的沂蒙印记。归期已至,征途再启。无论行至何方,我都将恪守“选之于党、调之于任、生而为民”的誓言,努力做一名老百姓“遇事想得起、伸手够得着”的共产党员,带着这份以“实情”筑基、以“实策”赋能、以“实心”铸魂的宝贵实践,继续好好工作,努力发光发热!(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办事处:孙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