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的警报声又一次在历史深处回响。八十八载光阴飞逝,硝烟虽散,但那场民族解放战争熔铸的精神火炬却穿透时空,永不熄灭。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筑牢政治品格、增强斗争本领、站稳群众立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青春奋进华章。
熔铸忠诚之魂,是赓续精神血脉的根基所在。抗战烽火中,无数中华儿女抛家别亲、以身许国,用血肉之躯筑起捍卫民族尊严的长城——这背后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诚爱国心在支撑。这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政治自觉,穿越岁月,在新时代新青年身上,必须升华为坚如磐石的政治品格与绝对忠诚。这份忠诚,是面对大是大非时立场如山的“千磨万击还坚劲”,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毫不犹疑的“不折不扣”,是在各种思潮激荡中始终明辨方向的“风雨不动安如山”。我们唯有将忠诚注入血脉、融入灵魂,才能在任何风浪前挺立如松,在任何考验中岿然不动,真正成为伟大抗战精神在当代最可靠的政治传承者。
锤炼担当之肩,是赓续精神血脉的力量所依。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强敌,先辈们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钢铁意志,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到底。这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正是今天我们面对新征程上诸多“娄山关”“腊子口”时不可或缺的精神钙质与能力依托。今日之“斗争”,虽已非昨日战场硝烟,但改革攻坚的深水区、科技创新的无人区、风险防范的关键点,无不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与攻坚克难的智慧。青年须主动投身实践熔炉,在复杂局面中提升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在风险挑战前增强化危为机的决断力,在落实任务时磨砺善作善成的执行力。只有不断锤炼“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斗争艺术与“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才能有效应对时代变局,真正扛起民族复兴的千钧重担。
厚植为民之心,是赓续精神血脉的源头所系。一部壮阔的抗战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生死相依、共赴国难的历史。正是千千万万普通民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的无私奉献,汇成了陷敌于汪洋大海的磅礴伟力。这深刻昭示:民心所向,胜之所往。青年干部赓续抗战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永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子情怀。要真正“身入”基层,更要“心至”群众,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倾听最真实的呼声;要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将政策温度精准送达人心;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为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马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