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保障利民生:以“精准之策”解“急难愁盼”
时间 :   2025-08-01 18:2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张晨旭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生问题永远是关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大事”。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不仅是对群众期盼的及时回应,更折射出新时代民生工作“从有到优”“从粗到精” 的深层逻辑。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以“精准之策”解“急难愁盼”,只有用好这把锋利的“手术刀”,才能直抵民生痛点,以系统性思维破解长期存在的民生难题。


覆盖无遗漏,系统无盲区,保障民生应具备全面性。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其生命力在于全面覆盖的广度与普惠共享的温度,过去,户籍如同一道“隐形门槛”,让不少异地就业者在社保缴存面前望而却步,《意见》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打破了固化的利益格局,让社会保障进一步体现“全民共享”的本质。只有不断推动完善不同群体的参保制度,实现社保制度的普惠、全面,做到既托底又增效,才能让社会保障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真正成为全体劳动人民的“保护伞”,让群众的获得感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田。


精准触痛点,施策合需求,保障民生应不忘针对性。在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立足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实际需求,精准设计方案、优化服务供给,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现实中,不同群体面临的保障痛点存在显著差异:农民工群体更需工伤与失业保险的“防护盾”,新业态从业者期盼灵活适配的参保模式,大龄工作者则对养老保险待遇调整与医疗保障便捷性有更高诉求,这些差异化需求,决定了社会保障不能以“统一标准”覆盖“多元诉求”,若忽视特殊性,可能导致“该保的没保够、不需保的重复保”,既浪费资源,又难以真正化解特定群体的风险焦虑。另外,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单纯资金补贴或许能解一时之困,但难以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实现社会保障的精准发力就要运用大数据比对与实地摸排相结合的识别方式建立“群体画像”机制,聚焦不同群体的高频需求以“对症下药”,高效优化服务、调整保障力度。针对低收入群体进行“开发式帮扶”——通过技能培训、以工代赈等方式,让困难群众从“被动接受救助”转向“主动创造价值”,这不仅能提升其经济收入,更能重塑他们的精神状态,让“勤劳致富”理念在此过程中深入人心。


分配讲公平,发展求协调,保障民生应注重均衡性。均衡性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关键一环。长期以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偏远地区群众往往“看得见摸不着”。《意见》强调“统筹城乡资源”,本质上是重构公共服务的供给逻辑:不再是“按行政层级分配”,而是“按群众需求配置”,让公共服务从“政府端菜”变成“群众点菜”,消除城乡、区域、群体间的鸿沟,实现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动态适配。只有实现公共服务、居民医保等各个方面的均衡与公平,才能进一步巩固社会稳定。这就要构建 “制度统一、梯度适配、动态调整”体系,将保障标准与物价、收入等联动,兼顾民生需求与财政可持续性,同时建立与区域发展挂钩的转移支付机制,弥补地方财政不足。如此,方能让社会保障成为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的“稳定器”。(东营市人社局选调生:张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