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5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青年技能日,“人工智能和数字技能赋能青年”的主题,既呼应了科技革命浪潮下全球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我国青年技能培养锚定了精准坐标。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技能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在产业升级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的今天,唯有以系统思维构建全方位的技能培育体系,才能让更多青年凭借过硬一技之长拥抱时代机遇,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创新职教模式,铺就技能成长“高速路”。在数字化转型加速向各领域渗透的背景下,传统“教室讲授+简单实操”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产业对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是锻造青年技能竞争力的根基,更是让青年技能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关键。推动“专业共建+课程重构”,要深度联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领军科技企业,共同开发覆盖前沿技术、贴合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将行业最新标准、技术参数、典型案例全面融入教学大纲,让技能培养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实际。打造“虚拟仿真+实景实训”基地,要投入资源建设高规格的数字技能实训中心,利用VR、AR技术模拟复杂工业场景、智能生产线运行流程,同时配套建设包含智能设备、数字控制系统的实景操作车间,让青年在沉浸式实践中熟练掌握智能设备调试、数字工艺优化等核心技术,提升应对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构建“线上赋能+线下提质”体系,要搭建功能完善的云端学习平台,推送碎片化微课程、技术解析视频、行业发展报告等学习资源,同时推行校企联合导师制,企业导师定期进驻校园开展实操指导,院校导师跟踪辅导理论知识巩固,通过共同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研发,让青年在解决真实技术难题中提升综合技能水平。
厚植尊重氛围,汇聚技能报国“强磁场”。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度,直接影响着青年的职业选择方向与奋斗动力强弱,营造尊才重技的社会氛围是激发青年技能报国热情的精神纽带,更是让技能人才获得应有社会地位的重要保障。强化典型引路,要构建“多层级、全媒介”的传播矩阵,既要精心选树“数字技能先锋”“青年工匠”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杆人物,也要深入挖掘基层一线技能新秀的成长故事,通过纪录片、系列短视频、舞台剧等多元艺术形式,在主流媒体、社交平台、校园社区等多个渠道广泛传播,让“技能改变命运”的理念深入青年内心。拓宽发展通道,要坚决打破“学历天花板”与“身份壁垒”,在职称评审体系中明确技能成果与学术论文具有同等效力,将技能竞赛获奖、技术革新成果、解决重大生产难题的贡献作为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大型民营企业中全面推行“技高者多得、绩优者优先”的薪酬分配机制,对掌握核心数字技能、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技术骨干给予专项津贴、股权奖励等,让青年清晰看到技能精进带来的职业发展前景与实际收益提升。搭建展示舞台,要定期举办全国性、区域性青年技能大赛和数字技术创新展,设置人工智能应用、工业机器人操作等贴合时代需求的竞赛项目,同时积极组织青年技能人才参与国际技能交流活动、全球行业技术峰会,让他们在竞技切磋中展现才华、交流经验、提升水平,增强职业自豪感与使命感。
完善制度平台,构筑技能提升“新支撑”。健全全链条制度与平台是保障青年技能持续精进的长效基石,更是为青年技能人才成长保驾护航的关键支撑。构建“多元评价+动态认证”体系,要突破传统“唯证书论”的局限,建立以技术熟练度、创新成果转化率、岗位贡献度为核心的“三维评价标准”,紧跟新职业发展趋势,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及时更新“新职业技能认证”目录,针对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安全工程师等新兴职业制定科学认证标准,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开展公正评价,确保数字技能等新兴能力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可。打造“培养扶持+激励保障”机制,要设立专项资金规模充足的青年技能提升基金,对参加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高端技能培训的青年按比例给予学费补贴,建立覆盖技能人才的年金制度、住房保障政策,对获评高级技师的青年技能人才提供租房补贴、人才公寓等支持,切实解除生活后顾之忧,让其安心投入技能钻研。搭建“供需对接+资源整合”平台,要建设省级统筹、地市联动的技能人才数据库,整合企业岗位需求、青年技能水平、培训资源供给等各类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匹配;同时建立常态化的校企对接机制,定期举办人才供需洽谈会、产业人才需求发布会,推动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为青年技能人才营造“培养有支持、发展有空间、贡献有回报”的良好环境。(山东省高密市委组织部: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