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增添县域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现阶段县域人才工作“千城一面”“大同小异”,特别在一线城市“虹吸效应”夹击下,越来越多的县级市在招才引智过程中,陷入了“比拼财力”“互挖墙脚”的恶性竞争。如何破解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困境,关键在于立足县域实际,以差异化策略打造“特色赛道”,构建县域人才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打好“特色政策牌”,破除引才壁垒
政策是人才工作的“指挥棒”,若县级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拼补贴”“拼待遇”,无异于以短击长,唯有立足本土实际“量体裁衣”,才能精准补齐县域人才短板。要聚焦县域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新兴领域产业需求,建立动态化人才需求清单,关键技术、产业升级等核心领域瓶颈,推动引才政策从“普惠撒网”向“靶向聚焦”转型,实现人才供需精准耦合。要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僵化政策标准,建立涵盖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群体的多维评价体系,完善各类人才成长激励机制。要创新柔性引才模式,突破编制、薪酬等传统约束,通过项目顾问、技术入股、候鸟专家等机制,实现人才“不为我有,但为我用”。
二、打好“特色产业牌”,丰富用才场景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县域引才工作要锚定产业这个根本原点,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格局。要摒弃“贪大求全”的传统产业发展理念,避免“西一榔头东一棒槌”的产业布局,将优质资源向“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人有我优”的优势产业倾斜,通过产业错位布局,形成差异化引才优势。加强人才引进与项目落地、产业发展协同联动,通过“人才+项目+技术”一体化引进,实现“引进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条产业”。要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通过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高能级平台载体,推动高校院所人才资源共享共用。
三、打好“特色生态牌”,厚植留才沃土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县一级在区位条件、城市功能等“硬条件”上存在“先天不足”,只有在“软环境”上下足功夫,才能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既“乐业”又“安居”。要加大人才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健全创业孵化、金融支持、法律援助等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让人才“创业无忧”。要聚焦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健康等关键领域,加强县域资源整合力度,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要持续营造惜才、尊才、爱才的价值导向,将人才元素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形成处处可见、时时可感的尊才氛围,不断提高人才的自我认同感。(中共胶州市委组织部:董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