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号角吹响,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更深层的命题。学校作为培根铸魂的主阵地,应当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红色教育资源,让青少年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完成精神成人的仪式。
红色传承是民族记忆的基因解码。抗战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流动在民族血脉中的活性基因。学校需要建立“历史-当下-未来”的立体化传承模式,通过课程体系的浸润式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抗战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文明价值观的胜利。这种传承既要避免说教式的灌输,也要警惕娱乐化的消解,关键在于构建青少年与历史人物的情感联结。
青春叙事需要精神坐标系。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抗战精神为青少年提供了辨识度极高的精神地标。学校应当挖掘其中的人类共同价值——如国际主义精神、反霸权思想等,使之成为学生认知世界的思想透镜。特别要注重呈现抗战中的青年群像,让同龄人的历史选择与当代青年产生跨时空共鸣。
纪念活动贵在常态化创新。真正的纪念不应限于周期性的仪式活动,而应转化为日常教育中的“精神微量元素”。建议构建“课堂渗透+实践体悟+数字传播”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开发互动式红色教育产品,使抽象的精神具象为可触摸的教育存在。(莒县县委教育工委: 张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