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软基建”与“硬支撑”
时间 :   2025-05-21 12:52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王忠强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同营商环境密切相关。”营商环境如同经济发展的“气候系统”,适宜则万物生长,恶劣则寸草难生。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监管执法创新,再到对标国际先进经验,优化营商环境需要“软硬兼施”的系统工程,这既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一招,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营商“硬”实力。基础设施作为营商环境的基石,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贵州作为西部省份,近年来,交通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使贵州能够更好地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大循环。但基础设施的“硬实力”不仅限于交通网络,还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能源保障、物流体系等全方位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经验表明,当5G网络覆盖率达到98%、数据中心算力规模居全球前列时,数字经济便能蓬勃发展,这些“看不见的工程”如同城市的“地下管网”,虽不显山露水,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决策考量。贵州需要继续在“硬联通”上下功夫,既要补齐传统基建短板,又要超前布局新基建,让企业在黔发展“血脉通畅”、“筋骨强健”。


创新规范监管执法,提升行政执法质效。创新规范监管执法,是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举措。传统监管中存在的“一刀切”运动式执法,不仅增加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更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某地化工企业反映,不同部门轮番检查、标准不一,企业疲于应付;而浙江推行的“综合查一次”改革,整合多部门检查事项,执法效率提升60%以上。这种“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监管方式,体现了政府角色的深刻转变: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又如上海建立的轻微违法“免罚清单”给予企业容错空间,这些创新实践都在探索监管的“黄金分割点”:既守住安全底线,又给创新留足空间。贵州可借鉴这些经验,在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推行“智慧监管”“信用监管”,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深化大湾区对标改革,助力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其营商环境改革经验对内陆地区具有重要镜鉴意义。广东自贸试验区推出的“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将审批时限压缩70%;深圳建立的“秒批”系统,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1天内办结;珠海横琴推行的“跨境通办”服务,让港澳企业无需过关即可办理内地业务。这些改革看似是流程再造的技术调整,实质是政府治理理念的深层变革。贵州虽地理条件不同,但改革逻辑相通。要吸收大湾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方法论,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使政策供给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当审批事项越来越少、办事效率越来越高、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低时,社会创造力就会如泉水般涌流。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营商环境这座“隐形桥梁”,连接着政府与市场、当下与未来、局部与全局。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唯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贵州省从江县投资促进局:王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