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培训是锻造忠诚干净担当队伍的“源头工程”,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党的二十大将“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置于战略高度,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考卷,唯有以精准滴灌破除供需错位、以实战淬炼锻造过硬本领、以长效赋能释放内生动力,方能培育出既怀揣“国之大者”格局、又练就“庖丁解牛”本事的先锋力量。
精准滴灌,靶向破解“学用两张皮”困局。“药对一张方,不对一群人。”当前部分地区仍存在“大水漫灌式”培训:课程设置“千人一面”、教学方式“照本宣科”,导致干部陷入“听时热血沸腾、用时无从下手”的窘境。破题关键在于构建“需求侧画像+供给侧改革”的精准供给体系。聚焦需求端,建立“三维调研”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干部考核短板、基层治理痛点、产业转型堵点,绘制“一干部一档案、一单位一清单”的精准图谱。如贵州某县针对乡村振兴干部开展“田野调查+需求听证”,梳理出“集体经济破局”“乡风文明治理”等12类共性需求,推动培训内容与实战需求无缝对接。优化供给端,打造“三链融合”课程。以“理论链”铸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专题;以“案例链”赋能,引入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江苏“链长制”实践等鲜活样本;以“实训链”固本,开发“模拟矛盾化解”“突发事件处置”等情景课程,让干部在“解题闯关”中掌握破题钥匙。
实战淬炼,构建“学战一体”培养生态。“温室里养不出万年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干部教育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当前,部分单位曾出现“培训时头头是道、返乡后依然故我”的现象,根源在于缺少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器”。搭建“三维实训”平台。在基层一线设立“实践课堂”,组织干部参与征地拆迁、信访调解等“热任务”,如江苏某市选派300名年轻干部到老旧小区改造现场轮训,推动90%学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在改革前沿打造“前沿课堂”,组织赴自贸区、科创走廊开展“沉浸式调研”,学习制度型开放新经验;在数字战场开辟“云实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疫情防控、舆情处置等场景,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创新“三阶评估”体系。建立“训前能力画像—训中行为观察—训后成效追踪”全周期评估机制,将干部在招商引资、应急处突中的实绩纳入考核。如江西某县对参与乡村振兴实训的干部,重点考核其推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幅度、带动农户增收数量等硬指标,考核结果与晋升直接挂钩。
长效赋能,激活“造血式”发展动能。“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干部教育不能止步于短期培训,而要构建“培训—实践—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当前部分地区存在“培训时热热闹闹、结束后冷冷清清”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构建“三位一体”保障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出台《干部教育培训学分管理办法》,将学习情况与评优评先、职级晋升刚性挂钩;在资源整合上,建立“党校主阵地+红色教育基地+产业实训基地”立体网络,如福建依托“数字福建”实践基地开展常态化培训;在激励机制上,设立“创新实践奖”,对运用培训成果破解难题的干部给予专项表彰。
打造“双向赋能”生态链。推行“导师帮带制”,让业务骨干与年轻干部结成对子,在项目攻坚中手把手传经送宝;建立“经验反哺”机制,定期举办“学员论坛”“创新案例擂台赛”,推动优质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如四川某县将培训中形成的“产业链招商十步法”固化为工作规程,带动全县引进亿元项目23个。
从脱贫攻坚战场上“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的实干哲学,到科技创新前沿“揭榜挂帅”的奋进姿态,干部教育始终是激发动能的“密钥”。面向新征程,唯有以精准滴灌破除本领恐慌、以实战淬炼锻造硬核担当、以长效赋能释放内生动力,方能培养出更多“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时代先锋,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不竭动力。(中共阳谷县委组织部:刘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