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要建立统一监测、分类帮扶机制,把民生底线兜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各项政策的直接感受者和受益者,能否让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是衡量民生工作最精准的“天平”。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让“民生”跟着“民声”走,用心用情把“民生愿景”转化为“幸福图景”。
“深入调查研究”是答好民生“考卷”的开篇之举。制定什么样的政策、做什么样的决策,要看怎么做对群众最有益。现实中,有的群众对某项政策、某种决策、某个工作有意见,这其中必然有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因素,也是群众正常表达情绪的体现。党员干部只有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善于从群众的反应中察言观色,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1943年冬,毛泽东教导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的鲁中区委书记江华说:“了解群众的第一步,应当是察言观色。”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常怀敏锐之心,高度重视群众的情绪,时时察民情、听民声、问冷暖,真正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在感情上要更亲近,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以请教的姿态深入群众,多讲“土话”、接地气的话,多讲通俗易懂、群众愿听的话,在“拉呱”中将“非亲非故”变“一见如故”,通过敞开心扉把准群众所思所想,赢得群众的好口碑。在方式上要更多样,除了传统的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等渠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正面回应,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表达心声。
“广泛收集民智”是答好民生“考卷”的执笔之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经常深入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就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我们党出台重要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之前,都会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通过群众的集体智慧,及时发现和改正工作中的问题。1943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讲话时强调:“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作为党员干部,从群众中获得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根本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必须把“为什么人的问题”作为一个根本的原则问题,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这样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时刻知悉群众愿望和诉求,只有这样才能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用情解决民忧”是答好民生“考卷”的升华之意。群众的眼睛最雪亮,群众也最讲道理。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办实事、解难题,都会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没有哪一群众会无缘无故取闹,更不会给担当实干的干部差评。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出身贫苦,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强调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在服务群众中赢得群众,被毛泽东赞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常常召开“板凳座谈会”,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一张方桌、几个矮凳就是一个临时会场,面对面谈、心贴心聊,解决了很多上访问题,也真实了解了民情民意。当前“船到中流”,广大党员干部务必秉持坚定的决心,深入群众意见大、呼声大的领域,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迎难而上,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不懈探索出新的解决方案,平衡好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和少数人的合理诉求。要完善长效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坚持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让民生领域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更加健全,确保民生保障底线兜得住、兜得牢。(金乡县委组织部: 随军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