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托举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刺破苍穹。这一天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5周年纪念日。当指令长陈冬带领乘组陈中瑞、王杰向太空进发时,这不仅是航天员个体的“追梦之旅”,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从“两弹一星”到空间站时代,从杨利伟首探苍穹到神舟二十号常态化飞行,中国航天人用奋斗诠释初心,以创新标注使命,在浩瀚宇宙中镌刻下属于新时代的强国印记。
精神火炬映照复兴之路,这是从“东方红”到“神二十”的传承答卷。55年前,《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中国航天事业在“一穷二白”中起步;55年后,神舟二十号乘组以“老带新”阵容出征,展现航天精神的代际传承。指令长陈冬三度飞天,从神舟十一号到神舟二十号,他用“零失误、零差错”的执着诠释航天人的责任;陈中瑞从空军飞行员到首飞航天员,王杰从航天工程师到载荷专家,他们以“有梦可追、追则必成”的信念证明:航天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这种精神体现在“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中。航天员王杰在选拔训练中“每一天都不敢放松,每一分都不敢放过”,用数千小时的模拟训练换得首飞资格;陈中瑞从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到出征准备,五年磨一剑的历程印证了“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拼出来的精彩”。这更彰显于“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里。正如杨利伟、刘旺等老一辈航天员甘当“铺路石”,为新一代让出飞行机会,中国航天事业正是在这种“传帮带”中实现人才梯队的薪火相传。
创新引擎点燃星辰梦想,这是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突破密码。神舟二十号任务是中国航天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火箭通信系统升级实现高清影像实时回传,让公众首次通过4K画面感受发射瞬间的震撼;轨道精准调控技术将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误差控制在厘米级,为后续大规模空间实验奠定基础;国际领先的空间光晶格量子模拟平台在微重力环境下实现皮开尔文级超低温原子制备,标志着我国量子研究迈入“无人区”。更具开创性的是,此次任务将开展“再生科学”的太空实验。搭载的涡虫作为古老生物模型,其超强再生能力在太空辐射与微重力环境下的表现,或为人类抗衰老、组织修复研究打开新窗口。这些突破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深刻论断。从神舟飞船的迭代升级到空间站应用阶段的59项科学实验,中国航天正从“技术验证”转向“科学产出”,用自主创新回答“卡脖子”之问,以科技自立自强筑牢强国之基。
寰宇合作擘画人类愿景,这是从“中国造”向“世界窗”的共赢实践。神舟二十号出征之际,中巴航天员联合飞行任务已启动选拔。根据协议,巴基斯坦航天员将以载荷专家身份参与中国空间站任务,这不仅是两国“铁杆友谊”的升华,更是中国航天“美美与共”理念的实践。当前,已有17个国家、50多个国际科研机构加入中国主导的月球科研站计划,这种开放姿态与某些国家搞“小圈子”“技术封锁”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空间站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背后是“独行快、众行远”的智慧。正如神舟二十号搭载的多国实验载荷,既有巴西的半导体材料研究,也有欧洲的微重力流体实验,中国以“天宫”为平台打造“人类太空实验室”,让科技成果惠及全球。这种格局彰显了大国担当:航天事业不仅要实现中华民族的“问天”之梦,更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太空纽带”。(中共武城县委组织部:杨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