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考察谈话是组织部门深入了解、客观评价干部的重要方式,谈话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干部的使用和发展。近期,应届生新入职、干部使用调动增多,组织部门要严把“考察关”,既要“庖丁解牛”的精准把控,又需“春风化雨”的智慧引导,“循循善诱”让谈话对象“侃侃而谈”,为科学使用、长远培养干部打好坚实基础。
预先把握,精准选定“谁来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精准选定谈话对象是有效谈话、获取信息的前提,如果选定的谈话对象对考察对象不熟悉、活动轨迹不固定、与考察内容关联度不高,谈话本身就可能浮于纸面、流于形式,谈出来的内容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要做好考察谈话“事前准备”,深入了解考察对象的岗位职责、工作表现、性格特点、群众基础等方面,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选择谈话对象,确保谈话内容全面、客观、真实。要注重谈话对象的代表性、广泛性,综合谈话对象的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全面涵盖上级领导、同事同学、服务对象等重点群体,多角度、多层次获取考察对象的全面评价,避免“一言堂”“小圈子”,打破“信息茧房”,确保谈话内容的规范化、多元化。
因人而异,深思熟虑“怎么谈”。履不必同,期于适足。谈话对象的职业、身份、经历、性格不同,谈话方式、谈话内容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要从工作、生活等轻松话题入手,善于“拉家常”“话冷暖”,引导谈话对象敞开心扉;对阅历丰富、经验丰富的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聚焦考察重点,围绕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深入交流;对朝气蓬勃、青春活泼的要启示引导、深度思考,注重了解考察对象思想活动、个人品德等方面情况。要抓好细节、见微知著,在谈话对象的言谈举止、表情神态中捕捉信息,敏锐察觉潜在的心理活动,善于“递台阶”“接话茬”,引导谈话走向,调整谈话节奏,让谈话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吐露心声、展现真我,为科学决策、合理使用干部提供有力依据。
科学规划,谨慎把握“怎么用”。谈话获取的信息线索乱、成分杂,准确提炼和精准把握考察对象的特征特点,谨慎甄别、反复对比是关键。要坚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谈话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结合考察对象日常表现、民主评议、巡视巡察等方面,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了解“八小时内”又了解“八小时外”,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谈话信息,为考察对象精准“画像”。要注重谈话技巧,及时前后印证、交叉印证、上下衔接,对不同对象提供的信息反复推敲、仔细甄别,防止被“牵着鼻子走”“片面解读”,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要建立考察谈话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将谈出来的问题短板、不足缺点反馈本人,构建“采集-分析-反馈-提升”的闭环体系,督促考察对象整改提升,真正让考察谈话成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干部成长进步的重要途径。(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委组织部:刘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