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三个“强国”战略的提出,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相互支撑、共生共荣的发展逻辑。在这张时代答卷中,校地融合正成为破解创新要素流动壁垒、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的关键密钥。
破体制之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新生态
长期以来,高校“创新孤岛”与地方“产业焦虑”的矛盾始终存在: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难以跨越“死亡之井”,地方产业升级苦于技术供给不足,人才流动遭遇体制机制束缚。深圳南山区通过“政府搭台、高校出智、企业出资”模式,打造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这里诞生了全球首台单列式大坡度盾构机等重大成果,验证了体制创新带来的聚变效应。破除校地藩篱,需要建立“人才共育、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柔性机制,让高校的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
筑创新之基:打造产教融合“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合肥“量子大道”的崛起,印证了校地协同创新的强大生命力。中科大先研院与合肥市共建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孵化出本源量子等独角兽企业。这种创新生态的构建,关键在于打造三类平台:一是技术转化中试平台,如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二是人才交叉培养平台,如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推行的“双导师制”;三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如武汉光谷建立的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网络。当高校的“书架”与市场的“货架”实现无缝对接,科技创新就能迸发乘数效应。
塑发展之魂:培育城市与大学共生共荣新范式
剑桥科技园的崛起,展现了大学与城市深度互动的典范。这座仅有12万人口的小城,依托剑桥大学的智力资源,培育出ARM等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形成“一英里内有所有答案”的创新生态。我国青岛蓝谷的实践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3所高校院所与青岛市共建海洋领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不仅催生了“蛟龙”号等大国重器,更带动形成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这种共生关系启示我们,城市要以“栽梧桐”的定力营造创新环境,高校要以“接地气”的自觉服务区域发展,在双向奔赴中实现价值共生。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校地融合已超越简单的资源对接,正演变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当高校的实验室与城市的产业园同频共振,当教授的科研课题与企业的技术需求精准匹配,当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城市的发展脉搏紧密相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壮美画卷必将徐徐展开。这不仅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崂山区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