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指出“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国家对农田耕地的保护和重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好耕地、技术支撑、攻关种源,管好天下粮仓,才能筑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石。
端稳“中国饭碗”,护好耕地“生命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通过“以补定占”机制优化布局,既严控耕地流失,又灵活应对产业发展。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需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为稳定保障粮食产能进一步夯实基础。
打造农业“智慧化”,筑牢粮食安全“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要加强绿色生产“造血工程”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营养输液”推广,推进水肥一体化“营养餐”、测土配方施肥“健康体检”等高效施肥技术,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新陈代谢”体系,研发农作物养分调控技术及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基质化、饲料化技术,支撑生态环境改善、土壤地力提升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要锻造粮食装备“智慧战甲”,强化农机装备应用基础研究,部署中长期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发展农业传感器“电子触角”等智能农业装备及系统,培育新产业,抢占新“高地”,努力建成18亿亩高标准农田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攻关种源“芯片”,完善粮食“条形码”。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我国当前首要任务,而种子是其中的关键。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要打牢种质资源基础,做好资源普查收集“基因考古”、“密码破译站”鉴定评价工作,切实保护好、利用好。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基因刺绣”项目,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密码战争”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以创新链“生物高铁”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城市管理发展中心:周琳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