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新时代民生工作做什么、怎么做指明了方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把群众智慧融入决策、把群众满意作为目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凝聚起最广泛的民心力量,让“事事满意”从愿景变为可感知的现实。
深入基层“听民声”,以精准感知锚定群众期盼方向。“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知晓群众期盼的前提,在于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零距离”沟通。基层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承载着群众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的具体场景,只有走出办公室的“舒适区”,走进田间地头、社区楼院、企业车间的“第一线”,才能听到群众最真实的心声。党员干部要摒弃“走马观花”式调研,以“小学生”的姿态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家长里短中捕捉民生需求的“蛛丝马迹”——或许是老人提及的“看病取药多跑路”,或许是上班族抱怨的“通勤公交班次少”,或许是商户反映的“经营审批流程繁”,这些看似细碎的诉求,恰恰是群众期盼的“晴雨表”。更重要的是,感知群众期盼不能止于“一次性倾听”,而要建立常态化机制。通过定期走访回访、线上意见征集、民生恳谈会等方式,动态跟踪群众需求的变化:当季节更替时,关注困难群众的御寒取暖需求;当开学季到来时,聚焦家长对“双减”政策落实的关切;当雨季来临前,排查老旧小区的防汛隐患,等等,只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群众期盼的“问题清单”梳理成“工作清单”,才能让政策制定不偏离民生导向,让服务供给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为后续工作筑牢“有的放矢”的基础。
拓宽渠道“聚民智”,以多元参与激活群众创造活力。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智慧源泉”。从社区治理的“微创新”到乡村振兴的“金点子”,从城市建设的“好方案”到公共服务的“优举措”,许多切实可行的思路办法,都源自群众的实践探索。汇聚民智,关键在于打破“政府单向决策”的壁垒,搭建让群众“能发声、敢发声、真发声”的多元平台,让群众从“政策受众”转变为“决策参与者”。在线上,要善用数字化工具打通民意表达“快车道”。通过政务APP、官方公众号、社交媒体平台等开设“民意征集专栏”,设置“民生问题留言板”,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为教育医疗、生态环保、交通出行等领域建言献策;同时建立“留言—办理—反馈”的闭环机制,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建议及时回应、认真采纳,让群众感受到“说了不白说”。在线下,要依托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联络站、政协委员工作室等实体平台,组织群众围绕具体议题开展“面对面”讨论: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邀请居民共同商议停车位规划、绿化布局、适老化改造方案;在乡村建设中,征求村民对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文化保护的意见。此外,还可通过专家论证会、行业座谈会、群众评议会等形式,吸纳不同群体的智慧,让民智在民主协商中碰撞出火花,让决策在集思广益中更具科学性、可行性,真正实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着办”。
务实干事“解民忧”,以成效落地回应群众心中期待。“知”与“汇”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行”——只有把群众期盼的事、群众建议的事落到实处,才能真正顺应民心,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顺民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行动中,体现在群众从“不满意”到“满意”的转变里。落实惠民行动,要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实招”。在教育领域,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力度,破解“择校难”“入学远”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医疗领域,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缩短群众看病就医等待时间,减轻看病负担;在养老领域,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丰富适老化服务供给,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就业领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搭建就业招聘平台,帮助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找到合适工作。同时,要建立“民生实事台账”,明确责任主体、办理时限和预期目标,通过政务公开、进度通报、群众评议等方式接受监督,杜绝“纸上落实”“口头承诺”。(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委组织部: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