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基层是政府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建工作的“主战场”。群众诉求的细微变化、治理场景的动态调整、政策落地的实际梗阻,都在基层形成最直接的反馈。基层党建作为联结政府与群众的“纽带”,其优化成效直接关系治理温度与效能。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破解基层党建与治理融合的难题,也是夯实基层执政根基的核心路径。
准确识变是基层党建优化的“先手棋”。基层变化藏在村口的诉求里、窗口的意见中、网格的矛盾间,脱离群众的“坐而论道”永远抓不准变化本质。若基层党建固守“上传下达”的旧模式,对群众“急难愁盼”视而不见,对治理“堵点难点”判断失真,便会陷入“党建悬浮、治理空转”的困境。准确识变要求基层党组织用政府“民生视角”替代“机关思维”,通过入户走访、院坝座谈、民情恳谈等方式,把准“群众需要什么、治理缺什么、党建补什么”的方向,让党建优化始终围绕基层实际需求展开。
科学应变是基层党建优化的“硬支撑”。能否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在机制设计的科学性。摒弃“挂标语、填表格”的形式主义,拒绝“一刀切”的传统套路,而是以基层治理规律为遵循,搭建精准对接的载体。科学应变要求理顺党组织在网格治理、便民服务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建立“党建+网格治理”“党建+便民服务”“党建+矛盾调解”等工作模式,将党员责任区设在田间地头、便民窗口、纠纷现场,用规范化流程破解“权责不清、响应迟缓”等问题,让党建工作真正融入基层治理各环节。
主动求变是基层党建优化的“动力源”。基层情况瞬息万变,坐等上级部署、被动应对问题,永远跟不上群众需求的节奏。主动求变体现为基层党组织牵头破解治理“老大难”,针对数字化工具普及的趋势,推动“党建+智慧治理”,用线上平台缩短服务距离;针对老龄化社区需求,组建“党员代办队”,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这种求变不是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而是以政府履职的担当精神,主动预判群众需求、提前布局服务举措,用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基层党建识变于细微,应变于务实,求变于主动,方能筑牢治理根基。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唯有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政府思维优化党建路径,才能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治理一线的“先锋队”。(贵州省从江县加勉乡党建工作办公室:石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