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以“绣花功夫”织密基层治理“幸福网”
时间 :   2025-11-20 15:42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心雨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一头连着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一头系着群众生活的“柴米油盐”。从化解邻里间的鸡毛蒜皮,到保障社区里的平安有序,从推动乡村产业的起步发展,到守护街巷里的烟火温情,每一件小事都是检验治理效能的“试金石”。做好基层治理工作,不能靠“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推进,也不能凭“拍脑袋”的主观臆断,要拿出“绣花”般的细心、耐心与巧心,一针一线绣出民生温度,一丝一缕织密幸福图景,才能让治理成效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以“靶向施策”精准落针,破解治理“痛点难点”。绣花讲究“针针到位、线线精准”,基层治理亦是如此,若找不准问题症结,再用力也难见实效。当前,部分地区仍存在“大水漫灌”式治理,或是政策推行“一刀切”,忽视不同群体的差异化诉求;或是问题排查浮于表面,未能深挖矛盾根源;或是资源投放缺乏统筹,导致“好钢未用在刀刃上”。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实则是对群众需求洞察不深、对实际情况把握不准。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得像绣花前先描好“花样”一样,深入开展调研,通过走访座谈、线上征集、蹲点观察等方式,系统梳理群众的“急难愁盼”,形成清晰的“需求清单”与“问题台账”。要强化分类施策,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适配性方案,避免“一个模板用到底”。要注重动态调整,定期评估治理成效,根据群众反馈及时优化举措,确保每一项工作都精准对接需求、高效解决问题,让治理成效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唯有瞄准群众需求的“靶心”,才能让治理举措精准落地,让“痛点”变成“亮点”。


以“协同共治”精密走线,激活治理“一池春水”。绣花不是“单打独斗”,需要线与线的交织、针与布的配合;基层治理也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群人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合唱”。若各部门“各自为战”、群众“袖手旁观”,易出现“治理断点”,导致矛盾难化解、服务难落地。破解这一难题,需像绣花时梳理丝线般整合资源、凝聚力量,要搭建协同平台,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整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党员群众、乡贤企业等资源,明确各方职责与协作流程,避免职能交叉或责任真空。要健全联动机制,推行“网格吹哨、部门报到”“议事协商会”等模式,打通信息共享、问题联办的通道,确保发现问题后能快速响应、合力解决。要激发群众主动性,通过宣传引导、权益保障、激励机制等,让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合力,织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和谐画卷。


以“创新赋能”精细行针,提升治理“智慧水平”。时代在发展,绣花的工具在更新,基层治理也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如今,群众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年轻人希望办事“少跑腿”,老年人盼着生活“更便利”,企业期待服务“更高效”。如果还沿用“纸质登记、人工统计”的老办法,不仅效率低,还难以满足群众需求,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新绣法、新工具,科技赋能基层治理,让“老阵地”焕发“新活力”。要推动数字赋能,搭建“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平台,实现政务办理、诉求反馈、民生服务等线上化、智能化,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要优化服务模式,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痛点,创新服务载体与流程,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办”“帮代办”,为创业者简化审批环节、对接资源。要探索治理新路径,结合地域特色与时代要求,打破思维定势,在矛盾调解、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领域探索更高效、更贴合实际的方法,让创新成为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服务质量的“金钥匙”,从而使基层治理跟上时代节拍,绣出更具质感的幸福生活。


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绣的是细节,藏的是温度,显的是担当,每一针都要扎在群众需求的“关键点”,每一线都要连在群众生活的“幸福点”,每一梭都要织在时代发展的“新节点”。要把“绣花功夫”下到实处、下到细处、下到对处,才能让基层治理的“画卷”越来越美,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足。(中共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委组织部:陈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