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员教育培训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锤炼党员党性、提升履职能力的关键路径。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必须紧盯训前、训中、训后全链条发力,有效破解以往培训中供需对接不精准、重形式轻实效等痛点问题,推动党员教育培训提质增效。
加强训前谋划,增强培训针对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若训前忽视了各类党员不同特点,不能精准对接需求,贴合实际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只能是事倍功半、难见成效。要立足党员需求“精准画像”,通过“线上问卷+支部座谈+实地走访”三维调研模式,区分机关、企业、农村、社区等不同领域党员,梳理出政策解读、电商运营、基层治理、矛盾调解等差异化需求清单。针对农村党员,聚焦乡村振兴需求,定制“千万工程”案例解析、特色产业培育等课程,有效帮助提升带头增收致富的能力本领。针对新业态党员流动性强的特点,设计“云端微课堂+线下实训点”组合套餐,确保实时“营养供给”。通过分领域分类别“靶向施训”,切实让培训内容与党员需求同频共振,从源头上确保培训更具针对性。
做实训中管理,增强培训规范性。培训计划制定的再好,若执行不到位、落实不严格,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要打破以往培训中“签到领材料、听课划重点、结业发证书”的流程化模式,让党员走出“被动应付学、敷衍了事听”的培训误区,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一方面,在培训时设置分组讨论环节,引导参训党员主动思考、深入研讨,并针对学习时遇到的疑惑、工作中面临的难题开展现场问答、“金点子”分享会等活动,推动党员思想碰撞、互促共进。另一方面,搭建“现场教学+实践演练”平台,组织党员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感悟初心,深入项目一线模拟解决问题,并依托智慧党建平台,实时记录党员学习时长、互动频率,动态调整教学节奏。此外,针对年老党员、流动党员等特殊群体,通过配备“一对一”导学员、开设“夜间课堂”等形式,做到“一个都不能少”,确保培训不余空白、不留死角。
坚持训后问效,增强培训实用性。党员教育培训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以致用、以知促行。若训后不问效、不跟踪,难免会出现“学用脱节”现象,使培训成果“悬在空中”,无法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效。要通过岗位实践问效,要求党员立足工作实际,结合培训内容制定个人实践计划,党支部每月跟踪进度,看培训所学是否转化为推动工作创新突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有力举措。要创新群众评价问效,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收集服务对象对党员培训后作风、能力变化的评价,让群众当教育培训的“阅卷人”。坚持长效跟踪问效,将培训成果纳入党员年度考核、评先评优体系,对学用转化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对落实不力的及时“补课”。(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委组织部:王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