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聚焦“准活实” 推动党员教育培训有“料”更有“味”
时间 :   2025-11-19 17:2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王德栋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为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明确了方向、划定了重点。然而现实中,部分培训仍存在内容“上下一般粗”、形式“照本宣科”、学用“两张皮”等问题,导致党员参与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党员教育培训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唯有让内容“有料”、形式“有味”,构建精准化、生动化、实效化的培训体系,才能真正激发党员学习内生动力,让教育培训成为党员成长的“加油站”。


以“准”定标,让培训内容“有料”更“对味”。党员群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培训内容不能“一刀切”。当前,一些地方的党员教育培训仍存在“有啥学啥”的现象:政策理论照本宣科、业务知识脱离实际,年轻党员觉得“太老套”、基层党员觉得“用不上”、流动党员觉得“够不着”,根源在于需求调研浮于表面,未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能力短板与成长诉求。破解这一难题,需坚持“需求导向”,建立“精准画像”机制。一方面,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访谈+大数据分析”等多元方式,动态采集党员思想状况、知识结构、实践表现等信息,形成覆盖不同年龄、行业、领域的“能力雷达图”,精准定位“缺什么”;另一方面,分层分类打造“课程菜单库”:针对机关党员,聚焦政策执行、调研决策等综合素质提升;针对社区党员,突出网格治理、矛盾调解等实务技巧;针对企业党员,强化技术创新、安全生产等专业能力;针对流动党员开发“云端微课”,针对年老党员推行“送学上门+图文教材”,让每名党员都能找到“对胃口”的学习内容,真正实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以“活”破题,让培训形式“有味”更“入味”。培训质效不高,往往源于形式“老套”“生硬”。部分培训延续“一人讲、众人听”的“填鸭式”模式,课堂互动少、参与感弱,党员被动接受、兴趣寥寥;还有的过度依赖“规定动作”,将理论学习局限于会议室、书本中,与实践脱节,导致“学归学、干归干”。让培训“有味”,关键要在形式创新上做文章。变“坐而论道”为“身临其境”,将课堂搬到红色教育基地、产业一线、社区长廊,通过情景模拟、案例教学、互动研讨等方式,让党员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理论、汲取经验。变“专家独讲”为“大家共谈”,挖掘“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从“银发力量”“党员能人”中培育“接地气”师资,用乡音土话、大白话解读政策,用“微变化”讲成绩、“微心愿”谈未来,增强代入感。变“单向灌输”为“数智赋能”,运用大数据技术定制“个性化学习礼包”,依托“学习强国”、公众号等平台推送专属资源,打破地域壁垒,让优质课程“精准直达”,真正让培训从“枯燥说教”变为“生动体验”。


以“实”为要,让培训成效“有质”更“见效”。学用脱节是党员教育培训的“老大难”问题。一些培训计划脱离实际,目标模糊、内容空泛,导致党员“课上听着都懂,工作用着就懵”;还有的重“学”轻“用”,将培训等同于“完成任务”,缺乏效果追踪,最终“一学了之”。检验培训成效,关键要看能否推动“学”向“干”转化。要搭建“实战练兵场”,组织党员认领“民生微实事”,在解决小区矛盾、帮扶困难群众中练本领;安排年轻党员参与重大项目攻坚,在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一线经风雨,让理论在实践中“落地生根”。要开展“案例复盘会”,围绕基层典型问题集体研讨解决方案,通过思维碰撞推动经验共享、能力提升。要强化“结果导向”考核,将培训成果量化为“解决问题数”“群众满意度”“工作创新项”等具象指标,与评先评优、晋升任用挂钩,倒逼党员把“学”的成果转化为“干”的实效。


党员教育培训既要“有料”,内容精准实用、干货满满,又要“有味”,形式生动鲜活、引人入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党员学习热情,让教育培训成为锤炼党性、提升能力的“熔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委组织部:王德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