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清晨,河南新乡“豆腐姑娘”李福贵的三轮车车轱辘作响。车上不光有热豆腐,还有帮老人代买的药、给孩子补好的书包。这辆流动的“民生驿站”,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从细微处入手”的深刻含义,也为我们解读政策提供了一个温暖人心的样本。她的故事藏着做好民生工作的核心密码——唯有俯身知民情、实干解民忧、真情聚民心,才能让政策的“纸面温度”,变成群众可触可感的“幸福质感”。对我们刚进入基层的选调生而言,李福贵的豆腐车不仅是“民生样本”,更是“基层答题指南”。如何把“政策语言”变成“百姓话”,如何让“文件要求”落到“灶台上”,她的故事里藏着答案。
从“豆腐车台账”悟民情,沾土才知百姓愁。知民情,从来不是看报表、听汇报的“纸上功夫”。而是像李福贵那样,在豆腐车的烟火气里“蹲”出来的实招。她的“民生台账”没写在精致的笔记本上,而是记在豆腐车旁的废纸片上、手机备忘录里。看到老人拄着拐杖走十里山路买盐,她赶紧记下下次出车时特意多带两袋粗盐;望着独居的大爷顶着烈日挪百斤麦袋,她放下秤杆就上前帮忙,汗湿的衣襟贴在后背,却把“帮大爷晒麦”添进了待办;发现留守儿童的书包破了个洞,她晚上收摊后就着台灯缝补,针脚细密得像怕硌着孩子的肩膀。这些零散的“小事”,正是《意见》反复强调的“群众急难愁盼的细微处”。对我们选调生而言,这份“豆腐车台账”的启示格外深刻。察民情不能“走马观花”,得学李福贵“沾泥土、带露水”的劲头。要多走“泥巴路”少走“柏油路”,把“议事桌”搬到村口的豆腐摊、社区的长椅上。践行“脚下有泥,心中才有数”的一线工作法,像记录“豆腐车台账”一样建立“民情日记”和“问题清单”,确保群众的“碎碎念”件件有回响。在帮老人拎豆腐、听农户聊收成时,摸清“灵活就业社保咋缴”“农村老人谁来陪”的真实诉求;要善做“有心人”,像李福贵记需求那样,把群众的“碎碎念”变成“清单项”,把“吐槽点”变成“发力点”。唯有这样,才能精准接住《意见》中“不分城乡、不分人群”的普惠要求,让民生工作不跑偏、不走空。
靠“豆腐车服务”破民忧,实干才暖群众心。纾民困,从来不是喊口号、贴标语的“表面文章”,而是像李福贵那样,用“沾着豆腐香的行动”把好事办在点子上。她的豆腐车不只是“卖货车”,更是“解忧车”。送豆腐时顺手帮独居老人扫卫生从不抱怨;卖完货绕路帮村民缴水电费,哪怕多跑两公里也不嫌麻烦;发现谁家水管漏了,她立刻掏出手机联系维修师傅,比自家有事还着急。这些“不挣钱的活儿”,恰是《意见》倡导的“用‘微实事’撬动‘大民生’”的鲜活注脚。我们选调生如何落实《意见》要求,就得学李福贵的“实干劲”。面对教育、医疗、养老这些“大民生”,不能搞“大水漫灌”,要像她送豆腐那样“精准滴灌”。针对灵活就业者“社保断缴”,可对照要求,简化线上缴费流程,让政策“跑起来”而不是让群众“跑断腿”。更要学她的“韧劲”,对楼道灯不亮、小区停车难这些“关键小事”,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把群众的“问题清单”一项项变成“满意清单”,让《意见》中的“可及性”落到每一件具体事上。
凭“三年豆腐情”聚民心,真情才筑信任基。聚民心,从来不是靠“轰轰烈烈的场面”,而是像李福贵那样,用“三年如一日的真心”焐热百姓的心。她在村里卖豆腐、杂货三年,帮老助幼三年,从没收过一分“服务费”。老人硬塞给她的嫩黄瓜还带着晨露,她就多送半块热豆腐;村民帮她看摊,她转身就帮人代缴了水电费;甚至自掏腰包带村里的老人旅游,却说“就当给长辈尽份心”。这份“不计较”的热乎气,让她从“外来的卖豆腐姑娘”,变成了全村老人口中“比闺女还亲”的富贵,也印证了“民生工作要暖民心、顺民意”的真谛。我们选调生如何做好民生工作,就要学李福贵的“真感情”。要把群众当“家人”,把民事当“家事”。面对拆迁、就业帮扶这些“硬骨头”,要像她主动帮老人搬麦袋那样“亮身份、冲在前”;评估工作成效,要像她看重“老人笑脸”那样,把“群众口碑”作为最高标尺,笑脸多的地方持续加力,皱眉多的地方及时纠偏。更要学她的“长效思维”,把一时的“帮办”变成制度性的“服务”,让“长效保障”落地生根,用“十年如一日”的真心,换群众“一辈子”的信任。
李福贵的豆腐车,是中国基层治理一个充满活力的“细胞”。它告诉我们,当我们选调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豆腐车”,用“铁脚板”踏平“隔心墙”,用“真性情”换来“鱼水情”,那么,“纸面温度”就一定能变成遍布华夏大地的“幸福质感”。我们选调生若能如此,将政策温度揉进烟火气里,递到百姓手心,又何愁民生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不能畅通,何愁“纸面温度”不能化作万千群众脸上实实在在的“幸福质感”。(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党政办: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