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不变的民生导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围绕民生保障作出的系列战略部署,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彰显了政策的温度与力度。民生政策的生命力,关键就在于打通从“纸面”到“民心”的“最后一公里”。若解读失焦、执行僵化,再好的政策也会沦为“橱窗里的蛋糕”,看得见却暖不了心。唯有让政策听得懂、让服务用得上、让成效可持续,才能让政策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纽带,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政策翻译,让“好声音”入耳入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群众知晓政策、理解政策、配合执行好政策”。当前,城乡居民养老金上调、医保补助标准提高等惠民政策密集出台,但专业术语扎堆的文件、照本宣科的宣讲,让群众“看不懂”“不愿试”,导致政策与群众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墙”。党员干部必须主动当好“政策翻译官”,架起沟通桥梁。要摒弃文件化表述、说教式宣讲,将专业条款转化为生活语言,把政策红利拆解为民生实惠,用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解读“大道理”。要下沉一线、贴近群众,在田间地头、社区广场支起“小马扎”,通过面对面答疑、场景化阐释,把政策讲清讲透讲实。要推动渠道融合,线上打造“云端课堂”开展直播宣讲、推送动画短片,线下联合多部门设“惠策展台”,对特殊群体提供手把手教学、上门代办服务,让惠民政策真正走出“公告栏”、走进“百姓心”。
靶向发力,让“好服务”精准滴灌。“政策实施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这是政策落地的核心要义。政策落地从不是“一刀切”的机械操作,而是按照群众需求“量体裁衣”的细致活。现实中,部分干部把“按流程走”奉为标准,照抄照搬政策条文却忽视群众个性化需求,导致“好政策”难见“好效果”。破解之道在于党员干部要吃透上级政策精神,精准把握政策边界与核心红利,锚定群众个性化需求找准服务靶点,不做机械执行的“传声筒”。要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全面摸清群众急难愁盼,建立清晰可溯的需求、问题、责任三张清单,让服务供给精准对接民生痛点。要打破部门壁垒桎梏,强化协同联动效能,将“流程优先”转为“需求优先”,在政策框架内灵活定制差异化服务,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场景提供差异化精准服务,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民生末梢,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政策落地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闭环管理,让“好成效”生根发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是哭还是笑”,政策落地,绝不能“一交了之”,见效只是第一步,持续贴合民心才是真本事。部分政策初期见效明显,后期却“水土不服”,问题往往出在“半截子落实”上,只重推送不重反馈,导致民意难上达、缺陷难修正,最终沦为“纸面文件”。必须建立政策执行“全周期管理”机制,构建“部署—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体系。要畅通民意反馈渠道,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常态化收集群众对政策实施的评价与建议。要定期开展“回头看”,跟踪政策执行进度、评估实施成效,及时破解落地堵点难点,动态调整优化政策举措。要强化效果导向,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检验政策成效,跳出“政策一阵风、服务一场空”的怪圈,让政策始终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政策为民生、民生促政策”的良性循环,让政策不仅“落了地”,更在民生土壤里“扎下根”、结出果。(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委组织部:于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