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近期,部分地方政府公文大篇抄袭、高度雷同的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甚至部分内容“张冠李戴”,出现荒谬的地名错误,更是引发负面舆情,损害党政机关的形象与公信力。公文抄袭、敷衍塞责等现象,表面是“文字游戏”,根源却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的作风问题。
党政机关公文并非普通文稿,而是政策落地、服务群众的严肃载体,体现着党政机关治理能力,关系到决策落实的效率与效果,维系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情感。因此,必须破除文笔之弊背后的作风之疾,切实以机关作风建设带动公文质量提升。
坚持“严”字当头,严守公文质量生命线。“党政机关公文的功能与作用使得公文写作绝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一项严肃的政治活动,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严抓牢公文质量,确保公文权威性、规范性和实效性。首先,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遵循严格的公文格式规范,从标题、发文机关、文号、日期到主送、抄送、落款等要素,都要遵从相关规范。其次,严肃公文用词,古人云:“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因此,在公文写作时要斟字酌句,恰当用好近义词汇,同时,把握好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确保公文各部内容有序排列,做到“主领宾从,纲举目张”。最后,在公文发布前要严格遵守校对规定,层层把关,对错别字、文不对题等低级错误及时更正,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坚持“实”字为要,保障公文质量灵魂气。早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就号召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因此,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明确“实”字是文风的灵魂,是公文写作的标尺,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直接体现。机关工作人员在公文写作时,应当深入一线工作实践,开展实地调研,明确了解当前的工作内容与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一线群众和工作者的诉求,做到开宗明义,直亮靶心,力戒空话套话,剔除注水“花边”,避免夸大其词,并在尊重实际的前提下,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和办法,发掘自身工作亮点特色,最终写出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高质量公文。
坚持“干”字为重,落实公文质量长久力。当前,以豆包、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因其使用便利、生成迅速的特点得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喜爱,并在公文写作中广泛使用。诚然,这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但也使部分工作人员在无形之中放松了对公文写作的要求,降低了自身的写作能力与水平,不利于公文质量的长久保障。同时,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公文写作不仅是单纯的文章写作,更是自身对当前工作的总结、提升与反思,而后者是当前任何“AI”工具无法取代的。因此,全体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辩证看待并使用“AI”工具,合理使用有关应用程序与软件,尤其是青年干部,在公文写作时更要亲力亲为,避免对人工智能软件的盲目依赖,在“干事锻炼——干文总结”的循环中,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与公文质量。(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委宣传部: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