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则新闻形成鲜明反差。某地“一刀切”关停街边早餐摊位,导致上班族无餐可买、生活节奏被打乱;另一地靠大数据监督平台精准识别公款消费异常线索,既有效遏制违规吃喝,又保障了正常公务接待。这两种做法恰似一面镜子:“一刀切”是懒政怠政的“笨办法”,“切一刀”才是精准务实的“好思路”。
“一刀切”的危害,早已在多个领域留下深刻教训。此前部分地方环保整改搞“先停再说”,不管企业是否达标一律断电停产,导致合规企业一夜停摆、蒙受损失;个别地区在推进冬季清洁取暖中“强制禁煤”,让没通天然气的村民寒夜里挨冻。这类做法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是“拍脑袋决策”的懒政思维,既不深入调研地方产业实情,也不顾及群众基本生活诉求,把“简化流程”变成“简化责任”,最终只会“切”断政策公信力,“切”伤群众获得感。
而“切一刀”的精髓在于“精准”。不是盲目动手,而是先量体裁衣,搞清楚问题根源在哪里、不同群体需求是什么,再找准“切口”精准发力。近年多地推进“地摊经济”,没有搞“全域放开”或“全面禁止”,而是“切一刀”划定特定区域、明确经营规范,既激活了民生活力,又守住了城市秩序。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时,不是“大水漫灌”式发放补贴,而是“切一刀”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重点群体,推出税收减免、租金缓缴等定向措施,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这样的“切法”,切得准、切得实,既解决了问题,又赢得了民心。
从“一刀切”到“切一刀”,差的从来不是“力度”,而是“温度”与“精度”。为何有些地方总习惯“一刀切”?本质是两种思维在作祟。或是懒政思维,不愿花时间调研,不想费精力统筹,觉得“统一标准、统一动作”最省事;或是政绩观错位,把“短期效果”当“工作成绩”,却忽略了长期影响。而“切一刀”的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不把“简化责任”当“高效执行”,坚决守住“权责对等”的底线。就像治理城市乱停车,聪明的做法从不是一罚了之,而是先统计车位缺口、调研居民停车习惯,再推出“潮汐车位”“共享车位”等创新举措,既解了车主的“停车难”,又没添城市管理的“新麻烦”,这才是治理该有的样子。
群众期待的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治理动作,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摒弃摒弃“一刀切”的惰性思维,练就“切一刀”的精准本领。作决策前多做“蹲点调研”,少些“办公室拍板”;抓执行中多些“分类施策”,少些“统一划线”;评成效时多些“群众视角”,少些“数据好看”。只有摒弃“一刀切”的蛮干,多些“切一刀”的巧干,才能让治理更对味,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委组织部: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