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将“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作为重要内容,直指基层“迎考忙、备考累”的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控制各级开展监督检查的总量和频次,同类事项可以合并的要合并进行,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来。”破解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关键在以“提质增效”为切口,优化体系、创新方法、强化运用,真正为基层卸包袱、添动力。
考核体系科学合理。督查检查考核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考核体系科学量化,才能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基层考核首先要考虑共性和差异性,建立分类明晰的考核体系,统筹同类竞争与分道赛跑。比如将农业主导型镇、工业集聚型镇、文旅融合型镇分类施策,农业镇重点放在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粮食生产上,工业镇则聚焦工业产值、“十强”产业方面,避免让“种粮的”和“操机床的”在同一套指标里比高低,以差异化考核推动基层个性化发展。其次考核要坚持“考重点”与“重点考”,就指标而言,部分地区从省到市、县、镇街层层拆解考核指标,导致考核体系“虚胖臃肿”,基层“负荷超载”严重。自上而下为考核指标“瘦身”,不能“事事考、时时赛”,要坚持党中央强调什么就考什么、阶段性发展短板弱项需要突破什么就考什么,树立“干什么考什么”的考核导向,聚焦考少、考精、考准、考实,以科学量化的考核体系提升工作效能。
考核方式精简准确。基层工作摊子大、点多面广事杂,“大车”负重前行缓慢,考核增效,贵在方式得当,旨在为基层减轻负荷。目前,部分地区考核方式简单化、单一化、机械化,听取汇报多、收集报表多、检查资料多,导致基层干部身兼多职,时常感到“一根针难穿千条线”。要严控实地考核总量,能通过日常掌握、线上检测、数据分析等方式了解情况的,一律不安排实地考核,必须严控控制频次和范围,坚决采用“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一线察实情,杜绝“层层陪同、处处留痕”的迎检负担。在填表报数方面,需基层提供数据材料的,原则上必须通过省级统一平台报送,推动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共用,严格落实同类材料“最多报一次”要求。同时,要优化考核作风,坚持定量与定性、个性与共性、考人与考事相结合,把考核重心放在群众口碑、岗位实绩上,少看“材料厚度”,多察“实干温度”,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到民生一线撸起袖子干事创业。
考核结果激励赋能。年底考核不仅是干事创业的“指挥棒”,更是激励约束的“先手棋”,要让考核真正撬动基层干部干事活力,就得把“成绩单”与“成长路”紧密挂钩。要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将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评先树优相挂钩,既看“平时”也盯“战时”,在项目建设前沿、乡村振兴一线发现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让基层干部有盼头、有动力、有干劲。及时反馈考核结果,既“压担子”也“送温暖”,对推动改革创新、提升发展质效的干部予以表彰奖励提拔,对存在短板的,既指出问题也指导改进。通过“奖优罚劣、激励担当”,让“实干者”有舞台,让“担当者”得重用,推动形成“人人愿干事、个个能成事”的良好局面,以考核实效促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中共桓台县委组织部:张天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