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对进一步推动民生建设提出了既高屋建瓴、又务实管用的指导意见。民生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基本着力点,是否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是对政府工作效能的直接检验。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进入关键阶段,民生诉求复杂多元,越是如此,越需要各级干部以“打直球”的方式,直面问题、高效服务,真正为群众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打好为民办实事“直球”,首在厘清权责,不推诿扯皮。民生事务千头万绪,往往一个问题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解决,若权责边界模糊、职责关系错乱,在面对群众提出的民生问题时就极易出现“踢皮球”现象。小到小区门前马路占道经营该由谁管理,大到农民工欠薪欠费问题由谁牵头,涉及群众生活方方面面问题的处理解决,无不是对职能部门权责边界、职责关系是否明朗清晰的直接命题。没有清晰的责任划分和牵头机制,为民办实事就必然陷入“都管却都不管”的尴尬境地。因此,必须建立明确的权责清单,压实主体责任,划定“责任田”,确保遇事有人管。同时,要健全首问负责制和部门协同合作机制,杜绝“不归我管”,坚持“沾边就办”,真正做到群众需求“接得住、办得好”,做群众诉求的回应者和解决者。
打好为民办实事“直球”,重在直面矛盾,不逃避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民生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往往是积累日久、复杂棘手、难以轻易化解的“硬骨头”,比如城市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复杂产权历史遗留问题等,由于利益交织、矛盾集中导致解决难度较高,甚至看起来面对的群众提出的“无解题”。若因惧怕矛盾而选择逃避或拖延,只会让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炸,其本质上反应的是漠视群众利益和懒政怠政的问题。是选择“鸵鸟心态”视而不见,还是敢于“刮骨疗毒”直击病灶,考验着干部的担当和勇气。领导干部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深入矛盾一线,精准剖析问题根源,敢于动真碰硬,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只有不躲不绕,迎着问题上、盯着问题改,保持“事不解决夜不能寐”的韧劲和冲劲,才能有效破解民生难题,赢得群众信任。
打好为民办实事“直球”,贵在真诚沟通,不迂回敷衍。政策制定初衷再好,若在传达落实过程中层层衰减、含糊其辞,或者与群众沟通时“打官腔”“绕圈子”,都会极大引起群众反感,使原本的好政策变成群众心中的“走形式”“玩套路”,政策落实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甚至由于误解造成工作被动。群众需要的是清晰明了的政策解读、坦诚相待的交流对话,以及公开透明的办理过程。要搭建便捷高效的沟通平台,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渠道,用群众听得懂、能明白的语言进行政策宣传和解释。在项目推进、手续办理、问题处置的过程中,及时公开信息,主动反馈进度,耐心询问诉求,对存在的问题和不尽如人意之处坦诚说明情况,站在群众角度,用有“温度”的语言化解“冰冷”的矛盾,争取理解和支持。这种开诚布公的“直球式”沟通,往往更能消解误会、凝聚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王琳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