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基层负担过重,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困扰基层。只有充分认识基层面临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摸清症结所在,坚持上下联动,系统治理,综合施策,为基层减负、破顽瘴痼疾,切勿让基层沦为干事创业的羁绊。
找“准”根源,在“思想减负”中鼓足“一心为民谋实事”的干劲,解锁“愿为”觉悟。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基层负担之所以越来越重,究其原因在于错误的“政绩观”使然。比如,有些干部急于出成绩,务虚不务实,喜欢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把“一时的政绩”变成基层“长期的包袱”,凡此种种,严重挫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侵蚀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层根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推动基层减负落到实处的“先手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多出实招、办实事,着力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坚决不打私心“小算盘”;从源头抓起,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使权、责、利对等,切实筑牢防范“政绩冲动症”的思想堤坝。
掐“祛”要点,在“工作减负”中增强“倾心为民谋福祉”的韧劲,解锁“善为”本领。基层工作中事事要材料、件件要留痕、到处需打卡、重复要表格,凡此种种占用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耗费了大量精力,让基层不堪重负。为基层减负,重在减形式主义、减官僚主义、减层层加码。此次《若干规定》从七个方面作出严格要求,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积极担当作为,有更多精力抓落实具有重要意义。要严格按照《若干规定》切实做好“减法”,合并“同类项”,推进简政放权,优化部门数量,减少不必要的督查、考核,精简会议和文件内容,把中央为基层减负的部署落实到位,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解放思想,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材料表格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上,把基层减负工作减到事业发展关键处,让减负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抓“实”关键,在“形式减负”中激发“全心为民解难题”的闯劲,解锁“有为”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若干规定》要求规范明晰基层权责,建立健全职责清单,完善清单外事项准入制度等,明确了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通过合理的任务清单,有效减轻基层负担。要围绕解决基层“权”和“责”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靶向施治,真正把减负减到根子上、减到心坎里,坚决防止“什么事都压给基层”。要厘清权责边界,理顺职责关系,按照权责一致要求,建立健全责任清单,科学规范“属地管理”,明确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重点解决基层治理中职责边界不清、权责不一致、责能不匹配等问题,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切实保障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枣庄市薛城区委组织部研究室: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