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带动地区发展走在前列的重要保障。然而,部分地区在人才工作中仍存在“重引进、轻培育”的误区,对本土人才重视不足、使用不当,导致“外来和尚念经忙,本土能人靠边站”的现象时有发生。事实上,本土人才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田秀才”“土专家”,不仅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更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担当,是推动当地发展最可靠、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因此,唯有打破思维定势,将本土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为齐鲁大地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慧眼识珠,精准识别本土人才“潜力股”。本土人才犹如深埋地下的“金矿”,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和挖掘。当前,一些地方对本土人才的认知仍停留在“学历论英雄”的固化思维中,忽视了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懂技术的“产业能手”和有情怀的“返乡创客”。破解这一难题,首先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打破学历、身份、年龄等条条框框的限制,把评价的“尺子”交给实践、交给群众。要积极构建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本土人才评价体系,通过建立“乡土专家”“乡村工匠”等特色人才认定制度,让“田埂上的专家”“灶台边的能人”也能获得社会认可。在此基础上,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本土人才信息库,动态记录人才的技能特长、创业项目、发展需求等信息,实现“一人一档、精准画像”。同时,各地通过举办乡村振兴技能大赛、创业创新路演、非遗技艺展演等活动,为本土人才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精耕细作,打造地区发展“领头雁”。“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本土人才的成长,既需要自身努力,更需要系统培育。要构建起“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导师帮带”三位一体的本土人才培育体系,推动本土人才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在培训模式上,创新推行“课堂+基地”“理论+实操”“线上+线下”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将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在资源整合上,整合农业、人社、科技等部门培训资源,统筹各类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组建“专家讲师团”“技术服务队”,为本土人才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指导。同时,鼓励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市场主体参与人才培育,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等模式,让本土人才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沃土厚植,构建人才成长“生态圈”。“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留住本土人才,关键在于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本土人才在发展中面临的“政策散、平台少、服务弱”等痛点堵点,从政策支持、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方面入手,构建起“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在政策激励上,将本土人才纳入人才政策扶持范围,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持、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平台搭建上,鼓励本土人才参与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通过推荐优秀本土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村“两委”成员,让本土人才“有位更有为”。在服务保障上,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本土人才提供政策咨询、手续代办、权益维护等贴心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通过优化发展环境,让本土人才安心安身安业,真正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的良性循环。(梁山县委组织部人才办: 徐上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