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条例》的制定出台,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与制度保障。广大党员干部需以铸魂、聚心、赋能的实践姿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让党的思想旗帜在新时代高高飘扬。
以“铸魂之姿”锚定思政方向,将“思想痛点”化为“精神支点”。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心铸魂,核心在于解决“总开关”问题。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多变,社会思想观念多元交织,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理论学习“浅表化”、价值认知“模糊化”等问题,问题看似抽象,实则关乎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思想行动是否统一。党员干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一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案头卷”“枕边书”,在常思常悟、常学常新中筑牢信仰之基。另一方面,要构建“理论+实践”驱动体系,通过专题研讨、红色研学、案例剖析等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用“小切口”解析“大道理”,用“身边事”映照“大时代”,真正让真理光芒穿透认知迷雾。
以“聚心之姿”厚植思政根基,将“群众关切”化为“情感触点”。人民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属性。新时代群众需求从“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美好生活需要”,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精神富足的期待愈发强烈。党员干部必须树牢“群众在哪里,思政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坚持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建立民生诉求动态台账,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入户、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在“坐板凳”“拉家常”中摸清群众所思所盼。要积极打造“智慧思政”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精准识别不同群体思想动态,对农民工、新就业群体等开展“定制化”政策解读,针对青少年推出“沉浸式”红色教育产品,及时消除思想误区,强化问题反馈。要及时建立“诉求收集—问题交办—跟踪反馈—效果评估”闭环机制,真正让群众看到问题真解决、感受到温度真传递,在共情共鸣中实现思想引领。
以“实干之姿”彰显思政价值,将“发展堵点”化为“亮点成效”。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基层治理等领域既有发展课题,更有思政课题。党员干部要建立思政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考核机制,将思想动员贯穿重大任务全过程,在攻坚克难时开展“战前动员”,通过主题党日、誓师大会等形式凝聚斗志;在推进过程中组织“先锋示范”,选树“最美奋斗者”“攻坚标兵”等典型用身边榜样引领行动;在总结复盘时强化“精神提炼”,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要健全完善思政工作成效量化评估体系,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发展贡献度等指标纳入评估指标,对“两张皮”“空对空”现象严肃问责,确保思政工作始终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共振。(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委组织部:刘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