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政以文显。公文是为辅助政务决策、推动工作落实而存在,通过文字表达传递信息,为政策制定、推动落实提供强有力的事实支撑、科学参考。然而,过度强调文字的重要性,甚至让“文字走在落实前面”,“以文辅政”就可能异化为“以文主政”,文字本身“打头阵”“唱主角”,就会忽视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和群众的真正需求。
以文辅政,重在“政”。 公文即使写得再好,如果不能推动政务、落地落实,也是无用之文。但部分地方部门却将文字材料作为政绩“展示台”、工作“成绩单”,陷入了“唯材料论”的怪圈。有的过分追求文字完美,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材料的雕琢与修饰中;有的执着于“工作还没干、材料写出来”“纸面成绩”的错误思想,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视而不见;有的先入为主、大张旗鼓地谈经验、树典型,但每到实地考察调研时却“手忙脚乱”“现编现造”。
文字问题的根本是作风问题。“以文主政”不仅违背了实事求是、参政议政、服务为民的基本原则,更让文字成为掩盖问题的“遮羞布”,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麻烦”。在工作层面看,纸面成绩看似辉煌,但实际问题依旧堆积如山;在作风层面看,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撰写材料、编造数据上,务虚浮躁的工作作风就会不断滋生。
“文”是工具和手段,“辅政”才是目的。“以文辅政”的落脚点关键在实际工作成效。《之江新语》中《文风体现作风》一文指出,“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因此,纠治“以文主政”偏向,需从转变文风、改进作风层面入手,切实让文字回归到辅助政务的角色上来。“本固”方能“枝荣”,“理顺”才能“章成”。要坚持“言之有理”,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支撑,强化公文逻辑训练,广泛使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方法,提升公文论证的严密性。同时,要建立严格的信息核查机制,对引用数据、事实进行多渠道交叉验证,将事实准确性、数据可靠性、逻辑严密性作为审核重点,营造“以理服人”的良好氛围。要坚持“言之有物”,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数据分析等方式,全面掌握问题的实际情况和深层次原因,提出针对性强、精准度高的解决方案,使公文不仅能“将问题说清”,更能“把办法提实”。要坚持“言之有度”,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过度渲染、夸大其词,对工作成绩不夸大、不拔高,对存在问题不回避、不掩饰,以客观平和的语气传递信息,强化制度约束和行文规范,使公文回归“以文辅政”的本质,真正传递理性客观的声音。(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委组织部:刘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