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关乎政策落地,关乎群众幸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和赋能,切实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作为,有更多精力抓落实。基层减负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减与不减”的平衡点,进而破除困境桎梏,树立实干作风,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让基层减负减出实效。
一是减“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不减“久久为功”的坚定决心,让基层工作“轻装向前”。正所谓“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干事创业,如果只是一味地急功近利、盲目冒进,秉持着“今天播种、明天就想收获”的短视想法,那么必然会与落实工作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为基层减负,需从树立正确政绩观出发,纠正思想认知偏差,增强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承受能力,将人民放在政策执行的最高位置。同时,紧盯目标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跟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真正摆脱急于求成的错误心态,让基层工作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二是减“形式主义”的顽瘴痼疾,不减“担当作为”的实干风尚,让基层服务“轻装向上”。形式主义,表现在工作上,根子在思想上。当前,一些部门单位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形式主义现象,如文山会海、繁文缛节、迎来送往等,特别是文山会海,已成为基层重灾区。要切实精简文件,严格精简会议,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身到走访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充分激发基层干部实干担当的热情。同时,强化崇尚实绩、鼓励实干的正确用人导向,健全科学合理的正向激励机制,让勇于担当的基层干部得到认可与激励,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三是减“官僚主义”的推诿扯皮,不减“提质增效”的责任担当,让基层治理“轻装向优”。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减负不是目的,增效才是根本,应坚决杜绝因职责不清、任务不明,而导致的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背景下,更要通过建立健全、清理规范基层职责事项清单,让基层干部种好“责任田”、干好“分内事”。同时,行业部门要强化资源保障,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基层,赋予基层与其服务范围相匹配的职权和资源,让干部工作起来更有底气、更为主动。(中共济南市章丘区委组织部 :任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