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方针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社情民意上传的“第一信号站”。连接这公里与站台的,并非仅是文件和通知,更是一种有温度、有力量的“声音”。一种“好声音”,能如春风化雨,润泽心田,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反之,则可能成为曲高和寡的“杂音”,在群众中失去回响。要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关键在于我们基层工作者发出的“声音”必须“接地气”,带着浓浓的泥土芬芳和真挚的为民情怀。
“好声音”首先贵在“音准”,源于对政策的深学悟透与本土转化。政策理论是严谨的、宏观的,而基层情况是具体的、鲜活的。如果只是充当“传声筒”,机械复述条文,难免会“跑调走音”。真正的“音准”,在于将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群众需求紧密结合,用百姓听得懂的乡音土语,解读好他们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例如,讲解产业扶持政策,不能停留在文件术语,而要能结合本地的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算清“效益账”,指明“致富路”,让宏大的蓝图转化为群众眼前可见的实惠。唯有如此,政策的“阳春白雪”才能在基层找到“知音”,实现精准落地、共鸣共振。
“好声音”要讲究“音量”,把握传播的时机、对象与分寸。基层工作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具体的事,不分场合、不看对象的“高音喇叭”式宣传,往往适得其反。“音量”的掌控,体现的是工作的精细与智慧。在群众聚集的田间地头、茶余饭后,轻声细语的交流好过会议室里的高谈阔论;在化解矛盾纠纷时,推心置腹的沟通强于简单生硬的指令。要善于在群众最需要、最关切的时刻发声,做到“润物细无声”。这要求我们不仅要说得好,更要听得勤,在把握民情脉搏的基础上,让信息的传递恰到好处,既清晰有力,又不扰民增负。
“好声音”最动听之处在于其“音色”,蕴含其中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技巧可以学习,语调可以模仿,但声音中蕴含的温度与真诚无法伪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耳朵是灵敏的。一句对老人身体嘘寒问暖的关切,一次对农户收成感同身受的喜悦,远比华丽辞藻堆砌的承诺更能打动人心。这种温暖的“音色”,源于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它要求我们真正把群众当亲人,将他们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带着感情的行动和语言,消除距离感,增加信任度。唯有真情投入,才能让我们的“声音”褪去官腔,充满亲和力,成为群众愿意听、听得进、听了信的“暖心曲”。
新征程上,基层天地广阔,呼唤更多“接地气”的“好声音”。每一位基层工作者都应努力成为政策理论的“优秀翻译员”、社情民意的“忠实快递员”、群众身边的“贴心服务员”。让我们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不断校准“音准”,控制“音量”,优化“音色”,使我们的工作“好声音”更加悦耳动听,真正奏响与时代同频、与群众共鸣的和谐乐章。(剑河县南加镇人民政府:徐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