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酒要不要随份子”“老人摔倒扶不扶”“短视频要不要摆拍悲情”……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正成为测量社会风气温度的“微感器”。新时代背景下,以党建引领“社风向善”,本质上是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行动,让崇德向善从宏大叙事融入百姓的衣食住行,成为人人践行的日常准则。
一、问题:社会转型叠加算法冲击,风气“破窗效应”更易扩散
城乡融合加速、人口流动频繁,传统“熟人监督”失灵;同时,流量经济放大猎奇、炫富、审丑心态,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行政手段面对“隐形网民”常显乏力,而基层党组织恰处于网格、社群交汇点,具备面对面、键对键的优势,于是“党建+风气治理”被寄予柔性引导的厚望。
二、探索:把党建理论嵌入价值链,让“红色”成为“稳压阀”
1.筑牢“思想根基”,让价值认同深入人心。各级党组织以理论学习为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百姓生活场景相结合,以“接地气”的宣讲,打破了价值观教育的“悬浮感”,让群众从“被动听”变为“主动信”,从“知道”变为“认同”。
2.搭建“实践平台”,让道德行动融入日常。党组织的优势在于凝聚各方力量,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的具体实践。成都武侯区把党支部建在业委会,党员户挂牌亮身份,先后就“红白事鞭炮限放”“电梯广告收益分配”等形成自治公约,居民人情支出平均下降三成。
3.强化“先锋引领”,让榜样力量带动全民。党员是社风向善的“领头雁”,其言行举止对群众具有天然的示范效应。河南兰考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公众号设立“正能量榜单”,党员网评员用“接地气”方言跟帖,单条阅读量最高破300万,有效对冲了“低级红”“高级黑”。
三、成效:数据之外,群众“体感”变化
据中央文明办不完全统计,首批“党建引领移风易俗”试点县(市、区)共100个,人情宴请场次平均下降15%,彩礼金额下降10%;网络文明志愿队举报不良信息同比下降20%。党建嵌入后,基层风气出现“组织溢价”:公约更易落地、典型更快扩散、冲突更快调解,短期看减少了“社会摩擦成本”,长期看培育了区域“微生态”韧性。
社会有温度,个体有尊严。党建引领风气建设的核心,不是用组织力量去“包办”道德,而是通过降低信任成本、提升公约水平、织密调解网络,让价值观在柴米油盐里自然生长。把“红色”做成“底色”,而非“特色”,方能真正实现社会风气与治理能力的螺旋上升。(从江县刚边壮族乡人民政府:郑西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