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公文抄袭零容忍,以务实作风守护政府公信力
时间 :   2025-10-21 18:3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马雪燕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不久前两起地方政府公文抄袭事件的曝光,像两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公众对“文来文往”背后作风问题的强烈关注。公文不是“笔下文章”,而是政策落地的“第一接力棒”,是政府公信力的“具象载体”。公文抄袭的危害,远不止“文字雷同”那么简单,更值得警惕的是“错误层层过关”的怪象:起草者抄之随意,审核者视而不见,签发者阅之草草。这种“集体失责”比抄袭本身更伤公信力,它反映出某些地方政治生态和行政文化的扭曲,必须以“零容忍”态度斩除病灶。


整治抄袭乱象,既要“个案开刀”,更要“制度筑防”。对已曝光的抄袭事件,绝不能以“笔误”“借鉴不当”轻描淡写,必须深挖背后的责任链条:起草人是否敷衍塞责?审核人是否履职缺位?分管领导是否监管失察?唯有依规依纪严肃追责,公开通报曝光,才能形成“抄之有畏”的震慑。更关键的是扎紧制度笼子:建立公文“三级审核+交叉复核”机制,明确起草、审核、签发各环节责任清单;推行“公文溯源制”,要求重要文件附调研记录、政策依据等支撑材料;引入第三方比对核查,对年度发文进行随机抽查。


公文写作要建立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提供“源头活水”。抄袭之所以发生,核心在于写作与调研的“两张皮”,有的起草者常年坐在办公室“爬格子”,对辖区内的村情民情、企业痛点一无所知;有的对上级政策一知半解,只会从网上下载“模板”拼凑。公文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唯有脚沾泥土、耳听民声,才能写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管用文”,而非应付检查的“空心文”。我们要推动干部走出办公室,把调研作为公文起草的前置必备环节,让每份文件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浸润着实践的智慧。


破除抄袭顽疾,还需向形式主义“开刀减负”。基层干部为何陷入“抄公文”的怪圈?不少人坦言“被文件压得喘不过气”:有的地方“以文件落实文件”,上级发一文,下级要出三文;有的部门搞“材料考核”,不管工作干得如何,先看报告写得漂亮与否。这种“文山会海”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调研、思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各地当严格落实规定,严控文件数量,杜绝“重复发文”“无效发文”;优化考核方式,把“材料分量”换成“实绩重量”。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深入实际、服务群众。这种精简不是简单的数量减少,而是对行政方式的深刻变革,是对实事求是原则的回归坚守。(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马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