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正成为我国“十四五”收官及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深扎基层解民忧”不仅是转变工作作风的必然要求,更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路径。推动“下村”工作从“走过场”向“求实效”转变,让党员干部沉到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家中,既能精准掌握乡村发展的真实情况,收集群众反映的痛点难点,也能通过面对面沟通凝聚共识,将政策资源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最终激活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鲜活、更持久的活力。
一、以“脚步丈量”破题,让“下村”走出真实民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情况的复杂性、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下村”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的表面。部分党员干部以往“坐在车里看、隔着窗户问”的下村方式,容易被“汇报材料”“典型案例”局限视野,难以触及乡村发展的“隐性问题”。如,可能是偏远村组未硬化的小路、留守老人不会操作的社保APP,也可能是特色农产品滞销的实际困境。因此要让“下村”走出真实民情,需推动党员干部转变行走方式。放下“笔记本”,拿起“民情本”,主动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户一同劳作,在锄头起落间倾听种植难题;坐在村民院坝的板凳上,从家长里短中捕捉民生诉求;甚至跟随村医入户问诊、陪着村干部夜间巡逻,在沉浸式体验中摸清基层“家底”。唯有以“脚步”代替“文件”,用“倾听”替换“安排”,才能让党员干部“下村”收集到的民情更鲜活、更真实,为后续解民忧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需求导向”发力,让“下村”办出实在好事
“下村”的核心目的是解民忧,而解民忧的关键在于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避免“干部干、群众看”的脱节困境。以乡村振兴工作需求为导向推进“下村”,将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工作出发点。针对收集到的民情,建立“需求清单”与“任务清单”双向对接机制。如,群众反映的饮水安全问题,立即主动协调水利部门现场勘探,制定管网改造方案;农户提出的种养殖技术短板及困惑,及时邀请农业专家开展“田间课堂”,面对面答疑解惑,手把手传授技巧;村里的留守儿童课后无人看管,协调资源搭建“四点半课堂”,组织志愿者定期辅导。每一次“下村”都聚焦具体问题,每一项举措都回应群众期待,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让群众从“家门口的变化”中感受到党员干部“下村”的实效,真正把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三、以“长效机制”固效,让“下村”形成常态活力
“下村”解民忧不是“一阵风”式的运动,若缺乏长效机制支撑,容易出现“雨过地皮湿”的情况。问题暂时解决后又反弹,党员干部下村热情消退后工作重回“老路子”,难以持续激活基层治理活力。构建长效机制需从“制度层面”为“下村”保驾护航。一方面,建立“常态化下村”制度,明确党员干部下村频次、走访范围,要求驻村工作队每月至少开展2次“全覆盖”走访,机关干部每季度下沉包联村解决1-2个实际问题,避免“冷热不均”;另一方面,完善“闭环管理”机制,对下村收集的问题实行“登记-交办-督办-反馈”全流程跟踪,通过村民代表评议、问题解决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将“下村”实效纳入干部考核,杜绝“走过场”;同时,搭建“群众监督”平台,通过村务公开栏、村民微信群公示下村计划与问题解决进度,让群众成为“下村”工作的“监督员”。以制度刚性确保“下村”不松懈、服务不断档,让深入基层解民忧成为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持续为乡村治理注入长久活力。
“深扎基层解民忧”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脚步丈量民情”的真诚里,落实在“需求导向办事”的务实中,巩固于“长效机制护航”的坚持上。从解决一家一户的小事,到推动乡村发展的大事,“活起来、实起来”的“下村”工作,终将汇聚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让广袤乡村在干部与群众的同心协力中,焕发更蓬勃的生机,书写更温暖的民生答卷。(贵州省从江县信访局:王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