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75年前197653名英烈铸就的伟大精神,既是党员干部的精神必修课,更是破解基层难题、服务群众的“金钥匙”。从杨根思“三不相信”担当到邱少云纪律本色,从“一把炒面一把雪”坚守到“人在阵地在”誓言,这些精神密码始终与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同频共振。基层党员干部唯有深挖精神富矿、转化实干动能,才能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一线书写新时代答卷。
一、铸魂赋能,在深学细悟中筑牢信仰之基
精神传承始于深学,基层实效源于笃信。抗美援朝精神不是陈列史料,而是滋养干部工作能力的活水源泉,需在“学到底、学到深”中筑牢信仰之基,让这一精神成为指导工作的“思想罗盘”。一方面,精准对标学,实现学用结合。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核心任务,将抗美援朝精神与政策理论深度贯通,在学习“三农”论述时结合“坚守阵地”精神守住群众利益底线,研究矛盾调解政策时借鉴“灵活作战”智慧探索多元解纷路径。实现“学思用”融会贯通,形成“精神要点+问题清单+解决思路”闭环,避免学习与实践“两张皮”,通过专题研讨等形式将精神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推动民生实事落地。另一方面,创新形式学,增强学习感染力。打造分层分类学习载体,为村“两委”干部开设“田间党课”,将“艰苦奋斗”精神融入农业生产指导;为新入职青年干部开展“情景模拟实训”,提升应对突发情况能力。
二、攻坚克难,在躬身实干中展现担当之为
基层是精神践行主战场,实干是精神传承试金石。抗美援朝“向死而生”的斗争精神,在新时代基层工作中转化为“勤干实干、敢闯敢拼”的行动自觉,全体基层干部需以“钉钉子”精神扎根一线,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工作实效。以“勤”字打底,深耕群众服务“责任田”。践行“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理念,落实“三勤为民”:勤跑腿深入村落田间,排查隐患、记录民情诉求;勤用嘴创新政策宣传方式,用“唠家常”“算账对比”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勤动脑谋划长远发展,针对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问题提前规划、分步实施,推动乡村面貌改善。以“拼”字开路,勇闯工作攻坚“硬骨头”。发扬“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精神,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乡村振兴中借鉴产业融合经验,推动产业转型、带动农户增收;基层治理中联合多方力量破解矛盾纠纷调解难题;民生保障中耐心沟通协调,化解棚户区改造等工作中的意见分歧,让群众切实受益。
三、青春建功,在创新传承中激扬时代新风
作为乡镇基层青年干部,我们应立足青年特长,在数字化赋能、创新服务模式、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发力,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青春动能,在乡镇发展中彰显独特价值。以“初心”立魂,筑牢思想“压舱石”。将抗美援朝精神作为成长“必修课”,发挥新媒体优势制作“英烈故事+工作感悟”,形成精神学习热潮。日常工作中以“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准则,主动担当,冲锋在前,在实践中锤炼意志。以“实干”赋能,练就干事“硬本领”。依托懂技术、善学习的优势打造“青春特色”,乡村振兴中搭建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销售,基层治理中开发线上议事渠道收集群众建议,政策宣传中用新形式、新渠道来提升知晓率。同时向老党员、老村干部学习群众工作方法,形成“传统方法+现代技术”的工作模式,以“创新”破局,激活发展“新动能”。凭借思维活跃特点,将“斗争精神”转化为创新勇气,产业发展中策划特色项目带动增收,民生服务中开展“入户走访”收集民情民意,长效机制建设中参与设计青年干部培养计划,提出成长建议,让抗美援朝精神在青春创新实践中焕发新活力。(招贤镇人民政府:朱永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