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关键在于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既要当好作风建设的组织者,更要做好践行群众路线的示范者,以“心系群众”的实际行动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
把理论学习扎根在群众需求上。推进作风建设,首先要在细学深悟中强化“心系群众”的政治自觉。要坚持“学”字当头,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论述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结合农村、社区、机关等不同领域特点,通过田间教学、夜校授课、线上研讨等方式分层分类开展集中轮训,将“群众利益无小事”牢记心头。要坚持“研”字为要,围绕“如何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导向”“怎样避免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等主题,开展专题研讨与案例剖析,引导党员干部在思想碰撞中校准价值坐标,让“心系群众”从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践行,从“一阵子”转变为“一辈子”。
把问题查摆聚焦在群众关切上。群众的满意度是作风建设的“晴雨表”,也是改进提升的突破口。要坚持“眼睛向下”找问题,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参照,排查基层干部是否存在“门好进、事难办”的形式主义,“拍脑袋决策”的官僚主义,“重留痕轻实效”的虚浮作风。通过设立群众意见箱、开通线上反馈渠道、开展作风体验日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建立“群众问题台账”,将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逐一梳理归类、深挖根源,区分服务方式、责任担当、能力不足等问题类型,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整改清单”。同时,需注重“以下看上”促整改,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要从组织部门自身找责任、查漏洞,确保整改治“标”更治“本”。
把整改落实办到群众心坎上。作风建设成效,最终要看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围绕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项,推行“群众需求项目化”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依托“党员先锋岗”“结对帮扶”等举措,组织党员干部认领群众“微心愿”、解决“微困难”。要学习廖俊波同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的精神,鼓励干部走出机关、沉入基层,在矛盾调解一线解难题、乡村振兴实践中寻对策,用“脚下的泥土”换取群众“心头的信任”。此外,需建立群众评价机制,通过“满意度调查”“成效公示”等方式,让群众参与整改过程、监督整改结果,把“干部干了什么”变成“群众得到什么”,以优良作风凝聚起党群同心、携手奋进的强大合力。(莒县峤山镇:孟德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