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风·淇奥》篇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体现古代玉器制作工序细致,先辈积累的智慧也为当代基层治理工作不断注入动力。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仿佛巧玉匠寻觅到顺手工具,以实在举措彰显减负实效,将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桎梏中解脱出来,使基层焕发活力。
基层减负,要精准摸清需求,有针对性地避免任务摊派,让基层工作“量体裁衣”。这就如同传统玉雕创作中的“相玉”环节,依据玉石原料特性灵活操作,要是硬不按原料特性来,往往白费功夫,达不到预期的审美效果。基层政策要是死板地“一刀切”,搞教条摊派和硬性考核,会让基层干部忙得晕头转向,滋生形式主义问题。精准化是减负政策首要实施的标准,要构建有效的度量工具,根据基层各地区和部门的不同状况,采取更精准契合的工作举措,采用差异化资源供给和多维度考核框架的模式,避免粗放式压力的转嫁,进而更好落实“人尽其才、合理分配”的理念。
基层减负,要聚焦简化程序,注重实际成效,使基层事务“轻装上阵”。玉器制作遵循“大巧不工”,用简洁手法呈现玉料特质,多余雕琢会破坏整体美感。基层工作与其在过度留痕、频繁督查和空泛会议这些“虚假重视”上浪费精力,不如削减重复流程,缓解文山会海压力,让基层干部从繁琐事务中解放,有精力应对基层现实诉求。另外,基层干部也往往顾忌的不是事务众多,而是“没产出的事务一堆”;群众批评的不是工作忙碌,而是“辛苦没收获”。琢玉成器,必求其精美。基层工作,亦当求其实效。唯有将心力倾注于解决真问题、创造真实惠,方能让每一分付出都凝结为民服务的价值。
基层减负,要正向激励化解倦怠阻力,采取多元手段,为基层干部“加油赋能”。琢玉关键是“去除表面杂质,展现内在光彩”,其最后的抛光工序至关重要,能令作品尽显魅力。基层治理也是如此,减负既要“减负”又要“鼓劲”,要从完善绩效激励制度、明确容错认定准则、搭建职业发展台阶、加强情感支持体系等方面挖掘基层干部潜力。有效的激励机制好比玉雕师用牛皮沾抛光粉打磨,既能磨平粗糙,又能凸显细腻,奖励实干者,为优秀者提供晋升机会,形成“减量不减质、放权更增能”的良性循环。(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涝坡镇人民政府:徐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