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别让“快牛”累垮,别让“慢牛”闲废
时间 :   2025-09-22 17:1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张龙敏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基础工作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可现实中,“鞭打快牛”的现象却成了不少基层单位的通病:能力强、效率高的“快牛”被压上成倍的任务,从早忙到晚连轴转;而一些“慢牛”却常年清闲旁观,任务推一下动一下,甚至推而不动。这种失衡的工作分配模式,不仅让“快牛”身心俱疲,更让基层队伍失去活力,必须及时纠偏。


“快牛”的“能者多劳”,是分配机制的懒政。部分基层管理者怕麻烦、图省事,觉得把活儿交给“快牛”省心又高效,不用反复催办、不用兜底补漏。于是,“快牛”的任务越堆越多,从报表统计到材料撰写,从走访群众到应急处置,哪里缺人就往哪里填,久而久之成了“万能替补”。


“慢牛”的“闲”,源于分配机制的缺位。有的管理者怕得罪人,对“慢牛”的推诿扯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知对方效率低、责任心弱,也不敢压实任务,生怕引发矛盾;有的则缺乏科学的考核办法,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差别不大,“慢牛”即便闲着,也能拿到和“快牛”差不多的待遇,自然没了干事的动力。长此以往,“慢牛”越来越“慢”,甚至滋生“躺平”心态,看着“快牛”忙碌,自己却在一旁“喝茶看报”,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鞭打快牛”,寒实干者心,误群众大小事。一方面,“快牛”长期超负荷工作,容易出现精力透支、效率下降,甚至因为压力过大产生抵触情绪,原本的“快手”变成“倦手”;另一方面,“慢牛”长期闲置,能力得不到锻炼,始终停留在“不会干、干不好”的状态,基层队伍的整体战斗力被拉低。更严重的是,这种不公平的分配会寒了实干者的心,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没了劲头,最终导致基层工作“断层”,政策落实打折扣,群众诉求难回应。


破局之道,在于“按劳分配、奖优罚劣”科学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摸清“牛”的底数,通过日常观察、工作考核等方式,清晰掌握每位干部的能力特长、工作效率,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任务,让“快牛”干擅长的事、“慢牛”干力所能及的事,避免“一刀切”。其次,要压实“慢牛”的责任,明确工作目标和时限,对推诿拖延的及时提醒、约谈,对长期不作为的依规处理,倒逼“慢牛”动起来;同时,给“慢牛”搭建学习提升的平台,通过“以老带新”“业务培训”等方式,帮他们补齐能力短板,从“慢牛”变成“勤牛”。


基层工作靠的是众人拾柴,而非一人独担。少些对“快牛”的过度索取,多些对“慢牛”的正向激励,让每一头“牛”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力,基层这个“大牧场”才能充满生机,政策落地才能更稳、服务群众才能更实。(贵州省剑河县久仰镇人民政府:张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