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社会救助作为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关系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8月1日,北京宣布9月起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2540元;几乎同一时段,京东、美团、饿了么先后承诺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舆论背后,公众关心的不只是“钱袋子”,更是“安全网”能不能接住每一个跌倒的人。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关键仍在于把党的组织力、群众工作力转化为服务力,让“党建红”成为民生底线上最温暖、最可靠的底色。
兜底为何越来越“难”?一是对象多元。既有下岗工人、低保群众,也有灵活就业的骑手、网约车司机、直播博主,身份碎片化导致传统认定手段“失灵”。二是需求多层。从“有饭吃”到“有发展”,从“能看病”到“看好病”,底线诉求呈阶梯式上升。三是资源分散。民政、人社、医保、工会、社会组织等各守一段,信息壁垒造成“重复救”与“遗漏救”并存。破解之道,在于以党组织为“针”,把分散的条线串成“一张网”。
党建引领,让兜底保障更有力度。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哈尔滨市民政局联合市委组织部出台相关意见,创新“三基四建五引领”服务模式,夯实基层党组织社会救助工作责任,全市重新编码划分网格,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社区网格事项清单和网格员职责清单,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累计探访重点对象,为困难群众提供志愿服务,切实将救助政策落到实处,让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帮扶,大大提升了兜底保障的执行力度与效率。
党建引领,让兜底保障更有精度。为了精准识别救助对象,提升救助的针对性,各地借助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服务,形成党建+大数据“画像”信息闭环。浙江温州“红色兜底”平台打通14个部门46类数据,自动生成“红色、橙色、蓝色”风险标签,红色对象每月必访、橙色双月访、蓝色季度访,累计识别潜在困难人员3.8万人。
党建引领,让兜底保障更有温度。在兜底保障工作中,不仅要给予困难群众物质上的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给予人文关怀。黄山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多元救助机制,社会组织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关爱服务活动,社工专业服务与民政兜底保障充分融合,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拓宽了党员联系服务困难群众的有效途径。
民生兜底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只要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把组织触角延伸到每一栋楼宇、每一个平台、每一个项目,把服务精准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就能把“底线”变成“暖线”,把“安全网”织得更密更牢,让亿万群众在每一次人生“低谷”都能被稳稳接住。(贵州省从江县刚边壮族乡人民政府:郑西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