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宏大蓝图中,社会安全与公共卫生领域恰似两块关键拼图,紧密链接于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的版图之中。如今,社会安全与公共卫生风险正在多点散发、链条延长,如何把“突发”转化为“不突发”,把“应急”变成“常态”?答案仍在于把党的组织力、动员力延伸到风险链条的每一环,让“党建红”成为群众最可信赖的“防护服”。
风险为什么越来越“不可预测”?一是空间流动化。暑期旅游高峰叠加极端天气,风险伴随人口流动快速外溢。二是链条复合化。一次蚊虫叮咬可能触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座玻璃桥也可能成为安全事故导火索,风险不再单一。三是主体碎片化。景区、医院、社区、交通等多元主体共治,容易留下缝隙。唯有以党组织为“轴心”,才能把分散的资源和责任重新串珠成链。
党建为社会安全注入强劲动力。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线,基层党组织如坚固堡垒,将各方力量凝聚起来。党员干部带头深入社区、村寨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化解邻里纠纷,用耐心与责任守护一方安宁。像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党组织牵头协调住建、消防等部门,对老化的电线、消防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党员志愿者们挨家挨户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动员居民配合改造工作,有效提升了小区的安全系数,让居民住得安心。
党建为公共卫生引领护航。从日常的疾病预防控制,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党建始终贯穿其中。疾控机构以党建为引领,强化专业能力建设,党员专家带头开展科研攻关,追踪传染病的传播路径,研发防控策略。在疫苗接种、慢性病管理等工作中,基层党组织积极组织宣传,动员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协助医护人员,确保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到每一个角落。
社会安全与公共卫生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只要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把组织力嵌入风险识别、资源调度、群众动员的每一个环节,就能把“突发”转化为“不突发”,把“应急”沉淀为“常态”,让党旗在公共卫生安全第一线高高飘扬,让群众在每一次风险面前都能感受到“组织就在身边、安全就在眼前”。(从江乡刚边壮族乡人民政府:郑西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