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微观细胞,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感知社情民意的“神经末梢”。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基层治理的效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当前,基层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多元分化、群众需求的迭代升级,无不考验着基层的治理智慧与应变能力。传统的管理型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唯有向治理型、服务型转变,方能破解“小马拉大车”的现实困境,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创新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根本动力。许多地方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将治理资源下沉到社区、村居,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浙江“枫桥经验”的历久弥新,依靠的正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源头治理;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创新,破解了基层“看得见的管不了”的权责困境。这些实践深刻表明,优秀的基层治理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科技赋能为基层治理插上了腾飞之翼。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让治理变得更加精准、高效。从“一网通办”到“城市大脑”,数字化手段不仅打通了信息壁垒,更重塑了治理流程,使公共服务从“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极大提升了响应速度与服务温度。然而,技术再先进也不能替代面对面、心贴心的群众工作,线上效率与线下温度的有机结合,才是现代基层治理的理想图景。
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保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是离群众最近的组织力量,必须成为凝聚人心的“磁石”、攻坚克难的“堡垒”。通过党建引领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共建共治共享的磅礴力量。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让每一个基层细胞都焕发活力,社会治理的宏大体系才能运转得更加顺畅高效,国家现代化的巨轮方能行稳致远。这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位基层工作者常怀为民之心、善谋惠民之策、多行利民之事,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治理篇章。(庆云县常家镇人民政府: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