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深层力量,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更是推进文化惠民,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
文化活动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活载体”,能让沉睡的文化记忆在当代焕发生机。文化的生命力,从不局限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而在于代代相传的实践传承。在陕北延川的窑洞里,剪纸艺人高凤莲指尖的剪刀翻飞如蝶,呈现出《百鸟朝凤》《陕北风情》等生动鲜活的作品;在安徽池州的戏台上,傩戏传承人姚家伟佩戴着象征神灵的五彩面具,在激昂锣鼓声中展演《打赤鸟》《五星观伞》等民间传说。这些扎根乡土的文化实践,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式,既守住文化根脉,更赋予当代表达,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时代土壤中汲取养分,绽放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文化活动是凝聚群众情感的“粘合剂”,能让广大群众在互动参与中拉紧情感纽带。无论是元宵灯会的猜谜游园,还是丰收季节的农民歌会;无论是社区公园的广场歌舞,还是端午时节的龙舟竞渡,这些文化活动恰似一座座连心桥,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打破隔阂。群众作为文化活动的“主角”,一齐动手布置场地,共同参与节目编排,在协作中增进理解,在分享中传递喜悦,不仅增进了邻里情谊,更营造了共建共享的和谐治理氛围。这种以文化为纽带凝聚的向心力,既能有效化解基层治理中的矛盾分歧,又能激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为社会和谐稳定注入持久动力。
文化活动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能让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各地依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活动,让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闪亮名片。陕西白水的苹果文化节,把特色农产品与历史文化底蕴深度融合,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浙江嘉善的戏曲艺术周,以戏曲文化为媒介激活区域旅游市场,带动文旅消费升级。在“文化+”融合发展模式的创新驱动下,这些文化活动深度融入产业发展,成为乡村发展的“金字招牌”,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文化引擎,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
文化惠民,关键要惠在根本、润泽人心。我们要深耕基层文化沃土,打造文化生活“主阵地”,培育文化传播“先锋队”,激活文化繁荣“催化剂”。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化活动真正成为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的“精神滋养”,让文化自信在基层落地生根,最终汇聚起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文化力量。(莱西市院上镇人民政府:肖照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