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眼里就没有你。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他就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四下基层”工作方法,折射出“走出机关大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群众工作的治理智慧,为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提供了金钥匙。
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习惯“穿皮鞋坐办公室”,等待群众上门多、主动问需解难少,对群众的民生需求被动响应。这种以“等”为主的工作方法和作风,不仅难以及时感知群众急难愁盼,也难以学习群众的智慧、汲取基层的营养,自然无法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群众工作不是秀场,不需要花拳绣腿,只有重视老百姓的感受,主动听民声、汇民智、纾民困,才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要化被动为主动,自觉扑下身子走进群众,特别是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用主动服务的“辛苦指数”换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走好群众路线,最终要落脚到“让群众得实惠”上。从浙江“千万工程”二十载接续奋斗造就万千美丽乡村,到贵州“村BA”火爆出圈展现基层治理智慧,实践证明:群众路线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行动。我们要聚焦共同富裕目标,在就业、住房、养老等领域持续发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完善“民呼我为”机制,通过“12345热线”“领导留言板”等渠道搭建民意直通车,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要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群众满意度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硬杠杠”,形成“以实绩论英雄、以口碑评优劣”的鲜明导向。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既需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更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唯有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才能在新征程上书写更加壮丽的时代答卷。(贵州省剑河县柳川镇人民政府: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