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后备力量是乡村振兴的“储备军”,是村级组织接续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各地通过摸排筛选、建档管理推进后备力量建设,有效缓解了村干部“年龄偏大、青黄不接”困境,为村级治理注入新鲜血液。但部分地区“备而不优”问题逐渐凸显:有的村为完成“储备指标”,简单将35岁以下村民、短期返乡人员纳入名单,忽视政治立场与干事能力,导致“数量达标、质量掺水”;有的村“重选拔、轻培养”,选拔后便束之高阁,不安排学习与实践,后备人员长期“挂名闲置”;还有的村“备而不用”,受“老班子怕放权”思想影响,仅安排资料整理等基础事务,不让后备力量参与决策、产业推进等核心工作,使其沦为“纸上名单”。
“备而不优”源于选拔、培养、使用全链条短板。选拔环节,部分村缺科学标准,要么“唯年龄论”轻综合素养,要么“人情优先”纳亲属熟人,背离“优中选优”初衷;培养环节,不少乡镇无统筹规划,未结合乡村振兴需求制定培训方案,或仅“大水漫灌”式授课,后备力量难提能力;使用环节,部分村“两委”老成员怕被替代,对后备力量“不信任、不放手”,仅安排边缘任务,使其“有劲无处使”,渐失成长动力。
警惕“备而不优”,首在严把“选拔关”。需建立“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群众认可”标准,打破“唯年龄、唯学历”导向,将扎根意愿、服务能力作为核心考察点。通过“群众推荐+村党组织考察+乡镇审核”机制,优先从返乡创业青年、退役军人、优秀大学生等群体中选拔。创新考察方式,以“田间看实绩、村民听口碑、模拟考能力”替代“会议室听汇报”,如组织后备人选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防汛演练,筛选真能干事者,从源头筑牢“优”的基础。
警惕“备而不优”,关键做实“培养关”。乡镇与村党组织需为后备力量定制“成长计划”,搭建“理论+实践+导师”三维平台。理论学习聚焦政策解读、矛盾调解、产业发展等实用内容,邀专家、优秀村支书开展“小班化”培训;实践中安排参与政策宣传、项目跟进等事务,让其在实战中熟悉流程;选派村“两委”主干或老党员“一对一”帮带,传授工作经验。同时推行“跨村交流”,安排后备力量到先进村学产业培育、治理创新经验,拓宽视野。
警惕“备而不优”,还要畅通“使用关”。建立“备用结合、动态管理”机制,村党组织需敢于放权,让后备力量牵头民生项目(如饮水安全排查、养老服务对接)、参与产业规划、主持矛盾调解,在重担中积累经验。对表现突出者,优先推荐进“两委”、任村民小组长,实现“有为者有位”。乡镇每季度考核后备力量,对消极懈怠、群众差评者及时调整,对优秀者重点培养,形成“能进能出、优进劣汰”循环,避免“一备了之”。
乡村振兴离不开优质村级后备力量。警惕“备而不优”,需乡镇统筹、村社发力、个人进取,全链条破解短板。唯有如此,才能让后备力量从“储备军”成长为“主力军”,为乡村振兴筑牢人才根基。(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龙珍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