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锚定乡村优势 筑牢人才振兴根基
时间 :   2025-08-25 18:0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勇涛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当前,乡村人才短缺、结构失衡等问题,成为制约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培养乡村人才,不能照搬城市人才培育模式,而应立足乡村独特禀赋,借鉴“善用比较优势聚人才”的理念,从挖掘特色、转化潜力、协同发力入手,让乡村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干事的舞台,以人才振兴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深挖特色,以“乡土长板”打造育才“强引擎”

乡村的魅力在于其独特性,每一片乡村土地都有专属的资源禀赋——如肥沃的耕地、优质的农产品,或是深厚的民俗文化、秀丽的自然风光。培养乡村人才,首要任务是精准挖掘这些“乡土长板”,将特色资源转化为人才培育的核心优势。要聚焦乡村主导产业,比如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绘制“产业需求—技能缺口—人才画像”图谱,明确不同产业所需的技术型、经营型、服务型人才标准。例如,在特色种植产区,围绕品种改良、绿色种植技术、品牌营销等环节,定向培养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田秀才”;在民俗文化富集的乡村,针对非遗传承、乡村文创设计、文旅运营等需求,培育懂文化、会经营的“土专家”。同时,要擦亮乡村特色品牌,将地理标志农产品、传统手工艺、乡村旅游名片与人才培育绑定,让人才在服务特色产业中实现自身价值,形成“产业兴人才、人才强产业”的良性循环。


转化潜力,以“破局思维”破解育才“瓶颈关”

乡村在人才培育中难免面临资源有限、条件不足等短板,但换个视角看,这些“短板”中往往蕴含着可转化的潜力。培养乡村人才,需用创新思维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为人才成长开辟新路径。对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乡村,可借助数字技术搭建“云上课堂”,通过线上直播教学、远程技术指导、在线交流群等形式,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电商运营技巧;针对资金短缺问题,可探索“政府补贴+企业赞助+村民自筹”的多元资金保障模式,设立乡村人才培育专项基金,支持人才参加培训、创业发展。此外,乡村闲置的校舍、厂房等资源,可改造为乡村人才实训基地、创业孵化空间,为人才实践提供场地支持。比如,将老旧校舍改造成农产品加工实训车间,让村民在实操中掌握食品保鲜、包装设计等技能,把“沉睡资源”变成育才“宝贵资产”。


协同发力,以“生态思维”构建留才“新格局”

乡村人才的培养不是孤立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村集体、社会组织等多方协同,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完整生态链,让人才不仅能“引得进、育得出”,更能“用得好、留得住”。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出台针对性政策,比如为乡村人才提供创业补贴、住房保障、子女教育优惠等,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搭建乡村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推动城市优质教育、医疗、科技资源下沉,为乡村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学习机会。企业可与乡村开展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定向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乡村人才,同时为人才提供就业岗位和晋升空间。村集体要营造良好的乡村氛围,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弘扬乡村文明,增强人才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此外,还可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乡村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让专家学者深入乡村指导人才培育工作,推动科研成果在乡村转化应用,形成多方联动、共同发力的乡村人才培育生态。


乡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也是人才成长的广阔天地。只要我们锚定乡村优势,精准施策、创新突破、协同发力,就能培养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从江县庆云镇人民政府:杨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