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的持续增长,道路交通安全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近年来,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有所下降,但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反映出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中仍存在薄弱环节。因此,从道路设计、养护管理、安全教育到执法监管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系统化、全方位的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改善道路设计与工程,夯实安全基础。
科学合理的道路设计是预防交通事故的第一道防线。在道路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不同交通参与者的需求,通过人性化设计减少安全隐患。例如,在城市主干道设置中央隔离护栏,可有效避免车辆逆行和随意掉头引发的正面碰撞事故;在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域周边,合理规划人行横道、减速带和限速标志,降低机动车行驶速度,保障行人安全。对于山区公路和高速公路等事故高发路段,需强化工程防护措施,如增设防撞护栏、避险车道和视线诱导设施,提高道路的抗风险能力。此外,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在关键路口安装智能信号灯、电子警察和交通流量监测系统,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优化交通信号配时,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诱因。
二、加强道路养护与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道路设施的完好性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必须建立常态化养护管理机制。一方面,定期对路面、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修复坑洼、裂缝、沉降等问题,确保路面平整、排水畅通;另一方面,加强对交通标志标线的动态管理,确保其清晰、规范、醒目,对于磨损、褪色的标志标线及时更新,避免因指引不清导致的驾驶误判。针对恶劣天气条件,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如雨雪天气前对易结冰路段进行预撒盐处理,配备除雪设备和应急救援物资,保障道路通行条件。同时,加强对道路周边环境的治理,清理遮挡视线的树木、广告牌等障碍物,严禁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堆放杂物、摆摊设点,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三、强化交通安全教育与宣传,提升全民意识。
交通安全意识的提升是减少事故的根本途径,需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宣传教育体系。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化教育:对中小学生,通过“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采用动画、情景剧等生动形式普及过马路、乘车等基本安全知识;对驾驶人,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驾驶证培训和审验环节,强化酒驾、超速、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知;对农村居民,利用村委会宣传栏、大喇叭等载体,宣传农用车辆载人、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公益广告、案例警示等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守规则”的社会氛围。此外,鼓励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参与交通安全宣传,将交通安全知识纳入员工培训、社区活动内容,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宣传格局。
四、严格执行交通法规与执法,形成震慑效应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必须保持对交通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一方面,加大科技执法力度,推广应用移动测速仪、酒精测试仪、人脸识别等设备,实现对酒驾、醉驾、超速、闯红灯、不系安全带等违法行为的精准查处;另一方面,严格落实“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加强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和汽车驾乘人员的检查,对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使用安全带的行为依法处罚。针对重点车辆和重点时段,如货运车辆超载、客运车辆超员、凌晨时段疲劳驾驶等,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形成“查处一起、警示一片”的效果。同时,完善交通违法信用管理制度,将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提高违法成本,引导驾驶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共同发力。通过优化道路设计、加强养护管理、深化宣传教育、严格执法监管等综合措施,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线,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人民群众安全顺畅出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让我们携手共建安全、文明、有序的道路交通秩序,守护每一条生命的平安之路。(贵州省从江县加鸠镇人民政府:石宏威)